【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杨利慧]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5 | 点击数:22461
 

  许多研究者从上述鲵纹(一说人首蛇身或蜥身等)与后世文献记录以及画像石、绢帛画上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相似性上,推断渭水流域属新石器时代的上述彩陶鲵纹,是后来伏羲、女娲形象的滥觞。[54]而对于天水地区历史及现时的女娲信仰状况进行的上述考察,为这一推断添加了重要的民俗志与古文献上的依据!由此,我们也许有理由推测:女娲信仰,可能较早就发源于这渭水流域一带崇鲵的上古先民中,女娲后来的人首蛇身形象,可能即由其较初的「鲵」的形象演化而来。这一推测,从以下三方面的情形--(1)渭水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陇城仅有十里之遥的大地湾遗址,其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有八千年左右。这表明,女娲这一古老的女神发源于这一区域,具有上古史上的可能性;(2)从目前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女娲的口承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流布区域,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3)在古典文献记载中,女娲也常常与北方或西方相联系--来看,也是合理的,或者说与「南方说」相较,似乎更合情理一些。[55]

 

原载:《民俗曲艺》(台北)第111期,1998年1月


注 释:

  [32] 参见拙文〈女祸神话研究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1,页96~106;以及拙著《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 )绪论第一节,页1~12。

  [33] 参阅拙文〈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收于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第二辑,页157~176;「中原神话调查组」著,《古代东方文化的曙光——中原神话文化价值论析》(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打印稿,1995);新文,〈中皇山的女娲民俗〉,《民间文学论坛》,1994:1(总第64期),页40~41;张自修〈骊山女娲风俗及其渊源〉,收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编印,《陕西民俗学研究资料》(内部打印),页88~95 ;。孟繁仁〈女祸神话·女娲陵·女娲庙〉,《寻根》1995;5(总第7期),页4—8。

  [34] 霍想有主编,《伏羲文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5]张士伟 、 李虎生编,《神圣伏羲氏》(天水:内部发行,1993),页207~216。

  [36] 「方神」,即主管某一特定地域的地方神。他(她)的势力范围,常常是几个村、甚至仅只是一个村。在这个区域内,他(她)往往最常为人们祈求和祭祀,在神祗世界中据有最受尊崇的位置。

  [37] 「爷」是甘肃很多地方对神祗的尊称。无论男神女神,都可被称作「爷」。

  [38] 转引自甘肃秦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秦安县志·文物志》(秦安:内部打印稿),页99。

  [39] 清严长宦总修,《秦安县志》(板存礼房,道光十八年),卷二,页12a。

  [40] 郦道元著,《水经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卷17,页90。

  [41] 马秧歌,是当地社火表演形式的一种。由青年男子装扮成各种戏曲或神异故事中的人物,骑在骡马上,陈示给人看。

  [42] 高抬,也叫「抬阁子」,当地社火表演的一种形式。将小孩扮成戏曲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两、三人一组,绑扎在高杆上,使形成各种造型,然后载于车上游行。

  [43] 抬杆子,与高抬相类,但它是将装扮好的孩子绑扎在杆子上,由四、五个男子扛在肩上游行。

  [44] 参见拙文〈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二辑,页165~167。

  [45] 参见拙文〈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另见拙著《女娲的神话与信仰》,页104~110、131。

  [46] 参见拙文〈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2(总第73期),页19~25。

  [47] 这就是我们了解到的那唯一一例女娲附体的情况。遗憾的是,杨泰说,现在已无法找到这个「被附体」的妇女了。

  [48] 据笔者在淮阳人祖庙会、西华女娲庙会调查时的所见,那里虔诚信奉女娲的人较多,而且对女娲常称「老母」、甚至「妈妈」,口气、神情显得与女娲十分亲热。另外,不少人声称女娲给她们「托梦」、甚至「附体」,以此帮助她们消灾除厄,甚至于解除蒙受的不白之冤。女娲的神力,在那里是无限的,因而被奉为「天地全神」。她与人们的距离也似乎很近,常让人感到:女娲就在人们(尤其是妇女们)中间。

  [49] 参见拙著《关于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6年7月)第一部分「绪言」,页1~2;第二部分「对于『南方说』的再检讨」,页5~6。

  [50]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96:2,页13;张朋川著,《中国彩陶图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页166。

  [51] 《中国彩陶图谱》,页167-168。

  [52] 《中国彩陶图谱》,页168。

  [53] 《中国彩陶图谱》,页168。

  [54] 这一类的意见很多。例如刘志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页35、36、55;李福清著,马昌仪编,马昌仪等译,《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页67;萧兵著,《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页375—377;何新著,《诸神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1986),页23。

  [55] 至于笔者有关女娲信仰起源地可能在北方、尤其可能在渭水流域一带的详细论述意见,请参阅拙著《关于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第三部分,页41~6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杨树喆]桂中上林县西燕镇壮族民间师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
下一条: ·[柯杨]永靖民间傩文化来源浅说
   相关链接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
·[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张敏]甘肃泾川武社火仪式过程与功能研究
·[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甘肃渭源:古老“光影”薪火相传
·[晏周琴]甘肃省莲花山地域多民族共有的泉神信仰及象征意义·[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研讨会即将在甘肃张掖召开·[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
·[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甘肃西和:传统民俗文化带旺旅游带富百姓
·甘肃建立裕固族非遗数据库·柯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工作60年座谈会在兰州举行
·甘肃省人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
·[李建荣]复兴民间画,是阻止乡村文化空壳化的有效战略·[陈斐]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
·[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刘宪 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