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叙事诗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27771
 

一、英雄叙事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地位

  学术界所称的“史诗”,又称英雄叙事诗,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特有的门类之一。中国汉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传统数千年,但至今尚未发现称得起是史诗即英雄叙事诗的作品。

  史诗,是民间文学中叙事长诗的一种,但它的规模要比一般的民间叙事长诗宏大得多。史诗是一种特定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它往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总汇,所以某一民族的史诗,常被认为是这一民族的“百科全书”和形象化的历史。

  为什么说史诗是一种特定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我们在考察一个民族的史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时发现,史诗不是某一民族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可以产生的。神话产生于人类开创时期或童年时期;歌谣产生于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之中;传说和故事较原始歌谣和神话产生要晚,它几乎贯穿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直到今天,它仍然在不断地创作和流传。而史诗就不是这样,它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一般说来,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这一时期,作为神话时代已基本结束,人们的热情已不再倾注于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自然万物的生成等荒诞无稽的解释上面去追求自然开辟史。相反,他们更为关心本氏族、本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各民族创世神话中的民族族源神话,民族迁徒神话,是神话与史诗的连接点,也是英雄史诗的萌芽。马克思把史诗产生的这一时期称为“军事民主制”[①]时代,恩格斯称之为“英雄时代”[②]。这一时期,社会是以氏族和部落为基本单位,人类也已站在文明的门槛之上。母权制让位给父权制,私有制逐渐产生,氏族和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这时,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让位于对氏族祖先和本部落英雄人物的崇拜。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史诗的主人公,他们的功绩,构成史诗的主要内容。严格说来,史诗中的最高统帅,不是国王和君主,他往往是部落军事联盟的统帅。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的“勇士的统帅”亚加米农,并不是希腊人的最高国王,而是作为围城盟军的最高统帅出现的,这是战争的需要。战争的胜利品由全体人民来分配,这就是军事民主制。恩格斯说:“在英雄时代的希腊社会制度中,古代的氏族组织还是很有活力的,不过我们也看到,它的瓦解已经开始”[③]。随着财产积累,发生阶级差别,部落战争开始变为对财产和奴隶的抢劫和掠夺,“一句话,财富被当做最高福利而受到赞扬和崇敬”[④]。这就是国家产生前的社会状况,也是英雄史诗产生的广阔背景。

  史诗产生于造就英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民间的口头创作)也伴随着社会一同向前发展。这一发展,也为史诗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中国各民族的英雄神话、英雄传说、民族起源和迁徙诗歌,融进史诗的内容之中,变为史诗的开端。比如一般史诗从英雄诞生开始。民族诗歌体裁的发展,在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为史诗的创作也作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史诗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学成熟期的到来。

  关于史诗的分类,有些著作分为创世史诗(或古老史诗、原始性史诗)和英雄史诗[⑤],这种分类是否恰当,有待讨论。创世史诗或创世纪,严格说来不属于史诗范畴,而属于神话范畴。前面讲到各民族的英雄神话,民族族源神话,民族迁徙神话,它们确曾起过神话与史诗的纽带作用。在各民族的创世纪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创世纪和后世的英雄史诗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即创世纪中的英雄,神性超过人性,在创作上幻想代替了现实。 

      古族的《江格尔》早已被列入世界著名英雄史诗之林,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瞩目。此外,如蒙古族的《智勇王子希热图》,《红色勇士谷诺干》、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哈萨克族的《阿勒帕米斯》等等,也都是著名的英雄史诗。它们和长篇英雄史诗一起,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出划时代的意义。英雄史诗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产生和流传,并不是文学史上出现的偶然现象,它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也就是它以长篇的韵文体制,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各民族的英雄史诗,以它绚丽多彩的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宝库,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史诗的空白,同时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
下一条: ·[朝戈金]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笔谈
   相关链接
·[祝秀丽]从集体和声到独自吟唱:韵语中蛇郎妻的诗化人生·[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周春雨]论鲁迅的故事观及其《故事新编》诗学实践·[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余红艳]景观叙事的故事诗学阐释·[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刘艳超][口头诗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1995—2023)·[刘薇]《阿诗玛》汉译本跨语体特点研究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