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陶立璠]爱知县半山市龟崎町‘潮干祭’与山车雕刻中的中国题材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6 | 点击数:18665
 

  三、立川流雕刻师的贡献

  山车文化在日本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大约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日本的雕刻最初被用于佛像雕刻和神社、佛阁建筑,此即所谓的“宫雕”。宫雕大约形成于安土桃山时代,在江户时代前期逐渐定型,而且被作为装饰艺术得到重视。宫雕艺术最早见于日本的宫廷建筑。在宫廷的栋梁之间施以雕刻装饰,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常见的。日本在江户时代不仅出现了专门的宫雕师,而且还产生了不同的雕刻流派,它的代表者是江户前期的大隅派和江户末期的立川派。

  立川派的创始人是立川小兵卫,因居住在立川地方而得名。信州诹访地方的和四郎富栋是立川派的代表人物。和四郎富栋是立川小兵卫的弟子,小兵卫看他天性聪明,便允许他以立川为姓,在诹访独自经营建筑业。当时正是大隅派的鼎盛时期,立川和四郎富栋自知雕刻艺术不成熟,便再次到江户,向宫雕师泽五兵卫学习雕刻技巧。经过数年的磨练,回到诹访,发展新的立川派雕刻艺术。在与大隅派的激烈竞争中,战胜大隅派,使立川派的雕刻达到鼎盛。

  知多半岛半田地区的山车,大都建造于江户时代后期和明治时代前期。龟崎地区的五台山车,以中切组的力神车建造最早。而这一时期也是立川派雕刻艺术的鼎盛期。从雕刻艺术的发展来看,在神社、寺庙雕刻之外,山车不仅成了雕刻艺术的载体,而且以微雕的形式出现,更富有艺术魅力。文政九年(1826),立川派的第二代传人立川和四郎富昌和他的外甥立川常藏昌敬,受龟崎町中切组的委托,进行力神车的雕刻。他们在龟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力神车雕刻。和神社寺庙雕刻不同,山车雕刻完全展示了新的面貌。文政年间不仅对山车的车体进行改造,完成知多型山车式样,而且中切组山车的命名,也以坛箱部分的力神命名,取名为“力神车”。值得注意的是,立川派的山车雕刻,大都取材于中国故事,力神车的坛箱部分是力神,胁障子部分是《张子房乘龙和黄石公上马》,前山NFDE1股部分是《子持龙》,前山太平鳍部分是《二十四孝图》。田中组的神乐车雕刻出自立川常藏昌敬之手,雕刻题材仍然取自中国故事。坛箱部分是《NFDE1仙人、铁拐仙人和花鸟》,胁障子部分是三国志人物《关羽、赵云和阿斗》,蹴NFDE0部分是《唐子游戏》,大幕是牡丹与唐狮子刺绣。西组花王车的雕刻出自和四郎富昌之手,坛箱部分是《太平乐乐人》,胁障子部分是《采葡萄的仙人》,太平鳍部分是喝酒的唐子,NFDE1股部分是花鸟。宫本车和青龙车的雕刻虽不是立川派的作品,但雕刻题材也都是中国的。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它说明立川流擅长雕刻中国题材。立川常藏昌敬曾多次到龟崎访问,明治时期,和四郎富昌的弟子立川音四郎种清还长期在知多半岛滞留,留下大量作品。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渐进,日本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发展,这不能不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山车建造的减少,立川派雕刻也渐渐走向衰落。二战以后,立川派雕刻几乎灭绝。

  值得庆幸的是,日本的山车文化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得到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民间更是将山车作为村落和町的文化象征,认真加以保护。为了使立川派雕刻艺术恢复青春,龟崎町的间濑恒祥先生为复兴立川派雕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着手收集立川派的雕刻绘画,认真研究立川派雕刻技艺,还不辞辛苦访问立川派的后裔。在征得立川家后裔的同意后,使用立川流名称,并于平成元年(1988)成立“立川流雕刻研究所”,吸收美术家参加,培养雕刻新人。间濑恒祥先生本人也认真钻研立川派雕刻技巧,进行全国立川流雕刻的修复和制作。他所雕刻的手长足长仙人、力神、子持龙、麒麟、凤凰等,保持了立川流雕刻的风格,弘扬了立川流雕刻艺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叶涛]论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动物信仰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