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谁来打捞乐嗣炳教授?
  作者:刘锡诚 归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5 | 点击数:19911
 
林培志和李满桂的两篇题目颇长的论文,内容、题材和目的都很相同,都是要说明某一种中国故事系从印度故事而来。大体上尚无大误,但颇以补叙太多,引证太少为憾。因为人类社会中故事的定型,据专家的统计不过三十几种,偶合雷同的可能性太大了。何况二君所举的中印故事并非完全相同,只是大体上相似而已。我们虽然一时不能否定二君的结论,但我以为用这种不精密的方法弄学问是很危险的。即如李君文中“赵贞女型”的故事,男子停妻再娶,女子坚忍守节,这类大同小异的故事,何时蔑有,何地蔑有?即在现在,也还不少这类事实,我们安一一指之为受《沙贡特拉》的影响?并且《沙贡特拉》一剧既无中文译本,这故事自难普遍传述。赵贞女和王魁戏文的作者是否懂得梵文,似乎还是更大的问题。要弄清这类问题,我以为最好还是到佛藏中去找证据。也许佛经中有比“沙贡特拉”更近于“赵贞女”型的故事。李君谓“我们可以说永嘉人作《赵贞女》和《王魁》戏文的时候,把《沙贡特拉》改换人名地名及背景,而采取它的故事和体裁”,这话我认为是很可商榷的。
 
文字的繁简,在本期中似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吴文祺君有一篇颇长的论文,但所举的证例,则大都是修辞上的材料:或为加重笔力(emphasis),如章太炎记徐锡麟死事;或为仔细描写,如孔雀东南飞的铺叙,与问题的本身无多大关系。编者在论坛中也有一则论文字的简繁,他是主张愈繁愈好的。吴君的结论则主张文章不应以简繁论工拙。这一点我并无异词,因为我根本不认文字的简繁成为问题。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只有冗蔓或经济,决无简繁。《红楼梦》文成近百万言,可谓繁矣,但它写的是二百多不同性格的人物,以之比较莎士比亚描写差不多数目的人物用三十七个剧本,已经经济多了。但我们也不能说莎氏文繁。至于胡适之先生不主张用“下榻”、“朔风刺骨”等词句,乃是因为这类字句是陈腐滥套,可以看出用的人思想上的因袭和躲懒,问题不仅在乎简不简或白不白。吴君文中所引许多例子,在修辞上很有用处。至于“论坛”中所谓:“简便是陋,便是苟,要文章写得不苟不陋,那必定得用心在‘繁’字上用功夫”云云,则是标语式的武断话。何以见得简便是陋,便是苟?这是标语作者照例所不能说出理由来的。他以为文繁便好,怪不得一句之中,又是“用心”,又是“用功夫”,若依此理,我想阿拉伯故事(?)中蚂蚁搬米仓,一个蚂蚁搬一粒,又一个蚂蚁搬又一粒,……以至无穷无尽,或者我们江浙夜航船故事中说曹操八十三万人马过独木桥,过了一个又一个,……以至无穷无尽,彻夜不完,那一定是最好的文学。 
 
郑振铎的《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是一篇很长的叙述文。编者以之列为首篇,可见把它认为非常重要。这篇文章在大体上甚有便于初学,可以使陌生的读者得到一个大体的概念。但仔细一按,其中也颇有可商之处。
 
(一)“变文”即为唱导的本子,我已经有二文详细论及(见《新月》月刊四卷五期、《图书评论》二卷七期)。唱导在晋时已有,亦系史实。郑先生只说:“讲唱变文,在唐代成为僧侣们的盛业。”仍略去晋代的唱导不言,硬把它的时代拉后三世纪,不知何故?
 
(二)文中所引维摩诘及其它变文藏于伦敦及巴黎的目录不知见于何书,抑系作者直接从各该图书馆抄得,均未注明出处卷页,使读者无从查核,不知有无错误。
 
() 臧晋叔序“仙游”“梦游”二录说:“若有弹词,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说唱于九衢三市,亦有妇女以被弦索,盖‘变’之最下者也。”“盖变之最下者也』的“变”即指“变文”,不能等闲看过。本来从前人不称“变文”而称“变”,所以张祜和白居易开玩笑,说他《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是“目莲变”。臧氏的话很重要,我们从而可知在那时候“变”的流派有好几种,而弹词其最下者也。郑先生上文“也许”的话(页九七七、下、行五)二】可以大胆地改为肯定的了(“也许,变文的讲说佛经的一支流衍而成为宝卷,而其讲说史书,故事的一支却成为弹词了。”)。
 
(四)郑先生论弹词的流布说:“吴音之作,大都不是妇女的读物。流行于闺阁、家庭间者大都为官音之作。”(页九七二)这话不知有何根据?所谓”妇女”、“闺阁”,是指吴语区域的,还是指官话区域的?就我所知,事实上“吴音之作”的弹词,在吴语区域里面正是“五四”以前妇女的恩物,闺中的瑰宝。我在幼年时代,分明记得“三笑姻缘”、“玉蜻蜓”、“白蛇传”等吴音弹词,在亲戚中妇女读者里面最流行。我幼时常常被一些不识字的女眷们逼着念给他们听,忙得连夏天晚上乘凉的时间都没有。倒是“笔生花”、“凤双飞”一类郑先生认为“最为她们所耽读”的官音之作,对于她们很陌生。这些事实,好像正与郑先生所说的话相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9-15 15: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安德明]多尔逊对现代中国民俗学史的论述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下)
·[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上)·[周争艳]刘锡诚先生微传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