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承要从教育做起
【笑春风!】我们已经习惯了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进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变化也很多。但是进步不是必然的,变化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出现在生活中。请问嘉宾,在面对这种变化和进步时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判断力,它的坐标是什么?
【特邀嘉宾:苑利】花开花落是自然法则,任其自然我觉得是可以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把握大方向,至于许多细节问题,民间自有把握。但是与社会发展相比较而言,民俗的变化事实上是非常小的(除非行政干预)。比如说我们一天可以做一千个动作,至少有九百个都能列入民俗范畴。另外,有许多事情很难用进步、落后加以区别,与其理解与进化不如理解为变化更合适一些。
【没落的骑士】民俗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但在我的感觉中现在很多时候变异性大于传承性。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我们只能在你们的书中了解鞭炮的味道,那时对于民俗学的研究来说,是否变的更书本化了,而在现实意义上少了许多。
【绿极极】是啊,这是有例证的。《红楼梦》中就略述过满族天池祭仙女神的民俗,但现在只能在书中找到了。
【特邀嘉宾:陈泳超】民俗的变化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永远是流动的,我们不必太乐观也不必太悲观。有些习俗消失了,(我指的不是鞭炮,那是人为的)就让它消失吧,消失的不一定是没价值的东西,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新的东西也在不断产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没落的骑士】谢谢陈老师。也许在发展与保护中,有时无奈是种必然,可该努力为此做一些努力啊!
【猫咪mm】我想对民俗的传承应该从小娃娃开始,融入到他们平时的教育中去,让他们知道我们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而不是让孩子们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长大,概念中充斥着圣诞、汉堡这样的东西。
【特邀嘉宾:苑利】在国外的中小学教育中,很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在中国,这一块已经被忽略了许多。其实我认为你的建议非常好,想得也非常远。现在我们已经向教育部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增加一些传统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孩子知道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让他知道中国文化的优长所在。
【yq117】现代春节的概念在民众当中并没有淡化,一些形式的多样化,甚至是现代化,只是构成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并不等于传统民俗文化价值在弱化,而是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几位嘉宾是如何看的呢?
【网友嘉宾:欣玉】我们也同意你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价值将越来越得到发掘。人们心理上也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将占据人们心底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所以,传统民俗文化价值不会弱化,而会更加强化。
【yq117】谢谢你的回答!他的价值其实表现在多方面,并不是说表层的形式变化了,他的实质价值就降低或减弱,而实际上价值意义大大增强了。
【绿极极】说的真好。但在开放式的融合过程中,强化或弱化的结论下的还为时过早。
【yq117】其实商业的节日促销,也是春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春节人们都要购置新衣,买些礼品赠送亲友,这些都是民俗文化价值的体现。
【厚儿1】我不想让春节成为商业卖点,我觉着那样太没有意思了,那样是传统尽失!这种认为对吗?
【angel红茶】我不同意,得看卖得是什么啊,如果是传统的东西那不是更好吗?
【绿极极】不对,经济社会的卖点就是这样。当卖点被不断细致化时,传统自然会有发展的空间。我们拭目以待吧。
【吹皱春水】我觉得你太保守了,什么东西都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呀,有物质的支持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嘛!
【没落的骑士】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在随时代而存在。
【特邀嘉宾:陈泳超】你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去过春节啊,别人的事你管不了啊。
【特邀嘉宾:苑利】从表面上来看,当今的春节民俗确实是变异多于传承,但实际上仍然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一个学者应该以社会为己任,如果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只写到书里,既或评上了教授那也是他的悲哀。
【特邀嘉宾:苑利】有许多事情我以为还是任其自然比较好,既然有人想买,有人想卖,为什么你不做个好人成全别人呢?
【angel红茶】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猫咪mm】我想请问大家怎么看南方人过春节,在我感觉中,北方地区的人比较重视春节的传统意义,而南方者里更多的是把春节当成了一个单纯的假期,而年味是非常的淡薄了,是不是说南方沿海一带受外来文化影响更重呢?
【特邀嘉宾:陈泳超】我就是南方人,我没有感觉到像你说的这样,南北方过春节没有这么多差异。我们家过春节还是很传统的,祭祖啊、拜长辈啊、吃元宵啊……如果一定要说有差别,我到感觉是时代的差别,至少现在我们过年已经不如我小时候那么丰富了。
【angel红茶】就是就是,我也是南方的,我们这儿的春节也很传统的。现在我们这儿还保存着逛庙会呢,有的地方还去拜妈祖呢。
【没落的骑士】是啊!但在几十年后的人们可能又会怀念一家人看春节晚会的情景,呵呵!
【网友嘉宾:李禾】可能与南方历史较北方短有关,外来文化影响也不可忽视。但在南方春节并没有成为一单纯假期,大家还是很重视,吃年夜饭,拜年等等,非常隆重。
【树树梧桐】今晚的嘉宾都是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能否请你们每一个人都说说自己最想过的春节是什么样的?谢谢!
【特邀嘉宾:陈泳超】像我小时候那样的,冬至节吃胡葱烧豆腐,除夕祭祖喝黄酒,尽情地放爆竹……
【特邀嘉宾:苑利】在家里吃年夜饭,逛庙会,放爆竹,当然,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喜欢做DJ】在现在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那些习俗是不是一种迷信?
【特邀嘉宾:苑利】与其把它说成迷信,不如把它说成俗信更加科学。习俗是个容器,它的内涵是由不同时代人加以填充的,你不把它理解成迷信,它还是迷信吗?比如说:我们建造人民大会堂要奠基,在历史上是绝大的迷信,但是现在还有谁把它理解成为迷信呢?
【没落的骑士】很多的民俗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不知陈老师对此有何看法,这种历史的遗留下来的东西是否对时代的发展有着影响?
【特邀嘉宾:陈泳超】“迷信”这个词价值判断的意识太浓了,已经带有贬义了,我认为不可取,现在一般叫“俗信”,只要与人无害,信不信都是个人自愿了。
【猫咪mm】这个词用的好,又学到了一个好东西。“俗信”,真好,有时我也不喜欢把什么习俗都说成是迷信。
【特邀嘉宾:陈泳超】你是在说春节吗?如果是,我觉得差不多吧,还有个人的祈福避祸的因素。
【特邀嘉宾:苑利】我觉得很有可能,这是因为它满足了某些商人发财的欲望,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们的心理需求。现在是多元社会,人们的选择肯定是多元的。
【没落的骑士】<<歌谣周刊 designtimesp=32437>>发刊词中提到"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中国是很重要的事业之一"。它有何重要呢?请专家谈谈。
【特邀嘉宾:陈泳超】“没落骑士”提的问题很专业,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民俗是大多数民众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它凝聚着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各种感情。所以,要想深入的了解中国民众,民俗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它常常与我们比较熟悉的所谓主流文化大不相同,我们有时太被浮在表面的所谓文化遮蔽了,看不到更广泛的、更有传统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希望以后还能与“没落的骑士”和其他网友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探讨。
【没落的骑士】这种宿根在面临着许多的民俗的消失的同时,你们更多该以何应对呢。谢谢你们的回答。
【网友嘉宾:欣玉】请允许我们发表一点看法。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保护,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来说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特邀嘉宾:苑利】准确的说,不是《歌谣周刊》发刊词对民俗很重要,而是对民俗学研究很重要。因为这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的第一篇宣言书,它不但提出了要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民俗,而且也提出了从科学角度即从民俗学的角度去关照民俗现象,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新潮的想法。
【吹皱春水】谈一谈怎样丰富农民过春节的文化生活吧!我们这里喝完了酒就赌博,也没有什么好的休闲方式。不妨成立个京剧,吕剧班子什么的给老年人,年轻人来个舞蹈培训或者健身指导什么的也好,那些器材也不是很贵。还有啊,就是我们镇文化活动中心根本就利用不起来,动辄就请些不入流的歌舞团去演出,我们根本都不去看。
【SJ_110110】我们那儿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大街小巷都在打麻将,一到春节更是小孩子也会上阵,完全一个“麻将”文化。好像除了麻将就不知春节该怎么过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