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钟敬文先生的鲁迅情结
  作者:袁良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8-11 | 点击数:4523
 

    拜读了钟敬文先生的《不废胸头一像高》(《中华读书报家园》45)一文,实在不能不为他七、八十年如一日的“鲁迅情结”所感动。钟先生为我们后辈学子树立了一个不计个人恩怨,知人论世,大义为先的光辉典范。

先生说:“我从年青时起,就是鲁迅的崇敬者……”这是一点不错的。翻开鲁迅1927年初的日记,就会看到多次“钟敬文来访”的记载。在第一次访问后,钟先生曾写了一篇《记找鲁迅先生》,记下了访问经过,也记下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自己的强烈印象。关于为什么要去访问,文章这样说:
 
这很明白,一方面,想代表广东青年,对于这位思想界的先驱者,时代的战士(我觉得他之所以值得我们的敬佩,与其说在文艺上,毋宁说在激进的思想和不屈的态度上,至少,我个人是这样想),表示诚意的欢迎,一方面,瞻仰丰采,以释数年来倾仰的私怀。
 
在当时的广东进步青年中,钟先生的这个看法和态度,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正是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钟先生在是年五、六月间编成了《鲁迅在广东》一书,七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该书收录了关于鲁迅的访问记、印象记之类十二篇,鲁迅在广州和香港的讲演记录稿三篇,杂文一篇。这是继台静农先生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上海北新书局1926年出版)之后的又一本关于鲁迅的专集,在鲁迅研究史上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对这本书,鲁迅先生却甚为不满。他在给北新老板李小峰的信中提出了如下三条要求:
 
一、将书中的我的演说,文章等都删去。
 
二、将广告上的著者的署名(袁按:即“鲁迅著”)改正。
 
三、将这信在《语丝》上发表。
 
此外,鲁迅还说:“看了《鲁迅在广东》,是不足以很知道鲁迅之在广东的。我想,要后面再加上几十页白纸,才可以称为‘鲁迅在广东’。”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喜欢钟先生编的这本书?十五年前,我曾在《鲁迅研究史》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简单论及,现在有必要稍加补充:
 
1)鲁迅认为收入书中的他的讲演记录稿皆未经他过目、审阅,很不准确;特别那篇名曰“杂文”的《读书与革命》,多有出入;
 
2)售书广告上署名“鲁迅著”更要不得(但这与编者钟先生无关);
 
3)鲁迅在广州亲历了“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目睹了许多革命青年被杀害,在对这些青年营救无效后,他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和中文系主任的职务。这深深的感慨与义愤,需要“几十页白纸”才可写尽,现在的《鲁迅在广东》怎能表现呢?
 
4)鲁迅把钟敬文当成了顾颉刚的好朋友,而他和顾颉刚则一向不睦。
 
前三点都不难理解,而第四点却大大委屈了钟敬文先生。其实,钟先生虽与顾颉刚先生相友善,但充其量只是文友,谈不到任何不正当关系,更没有联手反对鲁迅,大可不必“爱乌及屋”,对他编的有关自己的书态度冷淡。何况鲁迅、顾颉刚二人的交恶,虽有原则是非,但也夹有不少误会呢?至于《鲁迅在广东》收入的鲁迅的几篇讲演(那篇杂文也是据讲演稿整理的)记录稿,虽有很多不准确处,但并非有意歪曲,应予体谅和指正,未可一概抹煞。至于事先未经鲁迅先生本人审阅,是一较大疏漏,但恐怕也与急于出书有关,并无什么恶意。再说,当时鲁迅先生于中大辞职后,移居广州东郊白云楼,闭门谢客,钟先生想要访问请教也有困难。总之,钟先生编辑《鲁迅在广东》功不可没,鲁迅先生是应该予以体谅、肯定的。
 
难能可贵的是,钟先生始终不介意鲁迅先生对《鲁迅在广东》的不满和冷淡,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不断从鲁迅的“言论和行动中得到滋养和启发的学生”。他不断撰写悼念鲁迅的诗词,研究鲁迅的论文,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纪念时,他更出版了论文集《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以及译文《鲁迅的印象》。对于鲁迅,他有自己长期形成的总体评价:
 
对于评论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特别是民族文化斗士,首先———或主要应该看到他那不可企及的地方,看到他对当时乃至于未来的巨大作用……要着眼于他的大处,要处!至于其它一些次要的事情,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失误,那就应该看得轻淡些……不要轻重无别,乃至于轻重倒置。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总体评价,钟先生才能够七、八十年如一日,“不废胸头一像高”。这是钟先生多么令人敬重的“鲁迅情结”!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岱年]“仁人”钟敬文
下一条: ·[黄苗子]五四之子 民俗之父
   相关链接
·[周春雨]论鲁迅的故事观及其《故事新编》诗学实践·[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