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简史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2 | 点击数:16047
 


 

关于牛郎织女的载录或介绍,以及歌咏、鉴赏,代有人在,自古迄今未尝断绝。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则是发韧于海外。1886年,法国人JJM De Groot就在他的Les Fêtes Annuellement Célébrées à Emoui一书中对牛郎织女与七夕风俗展开过讨论。1917年,长井金风《天风姤原义(牵牛织女由来)》对牛郎织女进行了专题研究。国内的牛郎织女研究起步略晚,较早的有钟敬文1925年的《陆安传说》、1928年的《七夕风俗考略》等。

1925-2008年间,国内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论文不少于120篇(不含七夕风俗类专题以及相关诗词研究),其中1955年范宁的《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是文献资料梳理较为完备的一篇,而王孝廉始发于1974年的《牵牛织女的传说》、洪淑苓完成于198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牛郎织女研究》,则是集大成的研究专著。

学界对牛郎织女这一口头传统的归类比较复杂。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学教科书都把它列为中国的“四大传说”之一,也有学者使用广义的“故事”概念来指称,但是,大多数的目录索引却把相关研究成果归在“神话学”领域。基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许多论文只好用“神话传说”“神话故事”“传说故事”这样一些互相矛盾的定性词来指称有关牛郎织女的口头传统。

1933年,钟敬文发表《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献给西村真次和顾颉刚两先生》,从故事类型的角度探讨了牛郎织女的结构特征。作为钟先生代表作之一,此文曾先后收入多种文集,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较早的牛郎织女传说专项研究,是欧阳飞云发表于1937年的《牛郎织女故事之演变》,此文明显借鉴了钟敬文的《七夕风俗考略》以及《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两文,算是早期比较出色的一篇。其他虽有些许诸如《七夕考》《七夕从乞巧说到天河配》之类的文章发表在《北平晨报》等各种报章杂志,但大都泛泛而谈,虽名“考证”,有名无实。

1949年之后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大都夹带着阶级分析的有色眼光,即使是一批优秀的论文如范宁的《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陈毓罴的《谈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未能免俗,这也体现出一种时代的学术风格。

1956年,李岳南的一篇《由<牛郎织女>来看民间故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发了一场关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大讨论,先后有刘守华《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李岳南《读“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后的几点商榷》等一批论争文章,但这些讨论主要是针对搜集、整理、改写工作与民间文学的科学性、普及性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牛郎织女传说只不过是借以发表观点的一个载体而已。

1957年,罗永麟发表其代表作《试论“牛郎织女”》,此文收入其个人专著《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又收入陶玮选编的《名家谈牛郎织女》。

大陆学界在1958年到1980年的20余年中,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汤池的《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是极少数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之一。

1970年代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是台湾学者王孝廉的《牵牛织女的传说》,此文随后收入《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国的神话世界》等数种个人神话专集,在中国神话学界影响比较大。

进入1980年代,大陆学界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开始复苏,有如《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流传和影响》、《<牛郎织女>的历史演变》、《天河恨长城泪——<牛郎织女>、<孟姜女>比较赏析》等,但仍以介绍和综述为主,并未突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1983年以后,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渐进入精细化阶段,各种不同的意见开始见诸专业学术期刊。孙续恩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牛郎织女的论文,如《关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的几个问题》、《“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三议》等,姚宝瑄发表《“牛郎织女”传说源于昆仑神话考》、《<召树屯><格拉斯青>与<牛郎织女>之渊源关系——兼谈中国鸟衣仙女型传说对古代印度的影响》,肖远平发表《试从系统观点看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魅力》等。

孙续恩之后,相继有几位文学研究者着力于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徐传武的《漫谈古籍中的银河牛女》、《漫话牛女神话的起源和演变》;赵逵夫的《连接神话与现实的桥梁——论牛女故事中乌鹊架桥情节的形成及其美学意义》、《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陇东、陇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牛女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分化》;李立的《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从牛女神话、董女传说到天女故事——试论汉代牛神话的变异式发展》;杜汉华的《“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牛郎织女”流变考》等。

1980年代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还数台湾大学洪淑苓的《牛郎织女研究》,该书不仅讨论了牛郎织女的体裁、形成、流变,还结合董永故事进行了研究,以牛郎织女为例,讨论了民间故事的成熟机制、情节单元、类型、主题、价值,并与小说戏曲进行了比较,是一部集大成、全景式专著。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源流、演变方面的历史考证在进入1990年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新的进展,但这一方面的论文却并不见少,多数只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组文字重新表述,做些介绍性的工作,如《论<牛郎织女>故事主题的演变》、《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演变》等等。

1990年代之后,随着网络和电子资料库的蓬勃发展,人文科学已经进入了“e-考据时代”,许多古代类书及传世文献相继被开发,利用关键词检索古代文献成为文化研究的时尚手段,于是,大量的古文献被分门别类地挖掘出来,然后被阐释、重组、写入论文。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现象是:断代的、相同主题的诗词类分析文章特别多,如《牵牛织女遥相望──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牛女七夕”原型》《落入人间的仙子──论汉魏诗歌中的织女》《从“牛郎织女”等意象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型特性》《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七夕诗织女原型解读》《牛郎织女恨,<鹊桥仙>中情——宋代<鹊桥仙>七夕相会词的情感内涵及审美效应》等。这类文章一般都是在简述牛郎织女流变史之后,结合具体朝代的所谓“社会特点”,借助作家文学的分析方法,或者原型理论等,对相关古诗词做些鉴赏性的分析,方法老套,内容也了无新意,因而也就很难发表于专业学术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7-31 10:34:0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用学科和国情的视角看民间文学
下一条: ·[刘锡诚]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