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王泉根]学科级别:左右学术命运的指挥棒?
  作者:王泉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06 | 点击数:18876
 

  学科级别已成为左右今日中国学术命运的指挥棒

  学科级别的核心是二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有与无,直接决定着学科的生死存亡。

  当今中国原创学术产品(学术论文与专著)的生产者,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社科院,而高校则是生产大户。因而《教育部目录》制定的那个学科级别,直接决定着今日中国高校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生存发展;而《社科院目录》制定的学科级别,则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系重大。

  学科级别的核心是二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有与无,直接决定着学科的生死存亡。笔者作为高校教师,对此体验实在是太深刻了。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是各地高校向教育部申报博士点、硕士点的唯一“法定”依据。只有上了《教育部目录》中的二级学科,才可以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否则连申报的资质都没有。这就如同餐馆里的菜单,菜单上没有列出这道菜,你自然没有办法点。因而在高校内部,大家又形象地把《教育部目录》称为“菜单”。

  第二,是申报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的依据。相对而言,《社科院目录》设置的二级学科比较多,比较合理,因而各学科专业都能在每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找到自己的项目。而《教育部目录》制定的二级学科则很少,如中国语言文学仅有8个二级学科,致使很多学科专业无法申报研究项目。在“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几乎找不到大学语文、民间文学、儿童文学,这就在无形之中剥夺了这些学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第三,是各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的唯一“法定”依据。教育部实施的国家重点学科,每五年重新评定、申报一次,今年正是重新评定、申报的年份,因而各地高校(主要是重点大学)正在为此而忙碌。重新评定、申报的国家重点学科就是根据《教育部目录》中制定的那个二级学科,目录上有,就可申报;没有,就不能申报。一旦申报成功,该学科不但可以得到巨额科研经费,而且在教学科研人员编制、科研办公用房等方面都会得到诸多好处。由此足见这个学科级别关系之重大了。本人所在的北师大文学院全院教师,前一阵子正在根据《教育部目录》中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8个二级学科,反复讨论、排序,最后确定申报成功希望最大的二级学科。

  第四,是各高校开设本科生课程的依据。凡是成为二级学科的都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否则最多也只是选修课。

  第五,是设置教研室的依据。例如,中国民间文学以前是二级学科,因而不少高校的中文系都曾设有民间文学教研室。但自新的《教育部目录》颁布以后,由于排斥了民间文学二级学科的地位,于是民间文学教研室就已成了昨日黄花历史记忆。

  第六,是各高校人事部门制定教师岗位(教授、副教授)、定编定岗的依据,以及设置院、系、所的依据。因而二级学科的有与无,又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聘任与上岗、下岗,关系到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由此足见二级学科的有与无实在是太重要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向何处去?
下一条: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4月29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