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作者:意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11-01 | 点击数:25938
 

摘   要:数字语音时代的来临,使基于口语的相关文艺样态得以复兴。新时代语音-口传文艺,在视觉-音频传输中彰显了强大能量,突破了书面文学独占局面。这种后现代式颠覆,让我们返回前现代民族民间史诗等口头传统,形成对口头诗学的再认识。口头传统表现出时间相关性,并在历史时间性上呈现出双向的复述,即代代相传过程中活态创作的前行复述,以及力图追溯并忠实于原本的向后复述。口头传统虽难如书面文学一样遵循规范文本,却仍受制于“万变不离其宗”的古典思维。随着研究视域转向对复述者和听众的关注,口头传统的空间性,即方言叙事和本土叙事对传统进行的命名,为纵向的时间性传统观念增加了可以进一步思考的横向维度,而这显然可以成为解答各种文化传统如何走进异域的可能进路。

关键词:口头诗学;复述;流传物;时间性;传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族美学与文艺理论关键概念阐释”(项目编号:20BZW194)阶段性成果。


  社会进入电子时代以后,才真正区分了口头与书面文学。数字语音时代的来临,使基于口头的相关文艺样态得以复兴。在媒介研究学者进行此类命名的同一时期,法国作家与哲学家格里桑特(魪douard Glissant)敏锐地发现,民族文化在“今天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对此我们可能束手无策。这就是从书面语到口语的转变”。语音-口传文艺,在视觉-音频传输中彰显了强大的能量,突破了书面文学独霸的局面。这种后现代式的颠覆,让我们返回对口头传统的研究,在理论领域引出对建立在口头传统基础上的口头诗学当代意义之重新思考。书面语是同一性普遍影响的结果,而口语则更多表现了个体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正是由于这种口头形态———即它们没有被刻写在超越领域之内———遭受了同一性的强暴而不能自我防卫,才会有这么多口语社会的报复”。口头诗学从过去对民间的、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的描述,观照到当下书面文学理论无法覆盖的缺环,值得加以认真审视和关注。

  传统总是默认以时间顺序排列,较远的传统比诸较近的传统有更特别的分量。传统也默认遵守地域界限,某一传统“理应”属于某一地域范畴。一般来说传统可以定义为一种历时性规范,如信仰、习俗、伦理、技术等,“在历史中形成,在流传中获得权威性”。在讨论过去岁月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展开文化比较和文明对话,以及说服异见者时,传统是最有力论据之一。同时,传统又极为脆弱,现代性是其最大的破坏者。但吊诡的是,现代性作为破坏传统的力量,以“破旧立新”为特征,却也形成了理性传统。如此,传统还能打破传统,传统何为?传统既然可以打破传统,就提示我们对传统的理解需要使用不同限定词,比如美术传统、婚姻传统、文学传统等。在口头文学领域,就成为了“口头传统”。但另一方面,传统打破传统的发生,如果仅仅是定语之间的争执,传统本身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当我们高呼“保护传统”,我们是否清楚保护的是什么,如何去保护?因此,虽然传统如此常用,对其理解却始终未能透彻。本文将以口头传统,特别是口头诗学中的复述传统为剖析对象,从时间性、双向复述、作者身份和本土性等关键词入手,对传统何以成为传统的特征展开讨论。

一 口头传统的时间相关性

  口头传统,“也称口头传播,是人类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传播方式。口头传统不仅仅是‘说话’,而是一种动态且高度多样化的口头-听觉媒介,用于发展、存储和传播知识、艺术和思想。它通常与书写相对照,它可以并且确实以各种方式进行交互,也与书面作品相互作用,而书面作品在规模、多样性和社会功能方面相形见绌”。至少从公元前500年人们思考“荷马问题”开始,口头传统就进入了研究视野,并从帕里与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研究开始进入学术视野,建构起程式、主题/典型场景、故事范型/类型的理论框架。现代文学理论的底色是对书面作品各要素的分析和关系研究,口头程式理论中使用的一些概念,尽管往往前缀多重定语用以与书面文学理论名词相区分,但最后更像是书面文学理论的特殊案例和补充。这带给口头文学研究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产生了基于文献版本逻辑建立的“时间”研究观念,比如从口头史诗唱词中推断故事中人物的“实际”生卒年、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等。

  “口头传统”作为“传统”的一种,也带有对“传统”的一般认知偏向,即推崇其传承之久远,仿佛只有古老,才能证明这一传统的价值。或者说,如果“传统”不与“古老”和“悠久”搭配,“传统”一词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其实“口头传统”并不需要用时间的悠远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因为各种证据显示,在21世纪,“口头传统仍然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活态”才是它最大的特征。身处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人,会自觉地将时间更长的传统视为更重要、更合适、更经典者;尽管我们并不认为传统与时间之间存在正向对应关系,但是口头传统确乎具有时间相关性。口头传统遵循“源头”“流传”这样带有流水隐喻的时间性,其中包含自足的时间和时间刻度系统。伽达默尔将“传统”界定为“流传的”(Überlieferten)物质遗产、精神记忆和行为习惯,洪汉鼎将其翻译为“历史流传物”,指向了两个属性:产生于“过去”的历史属性,即弗里描述的“曾经生活过的表演的化石”;及活态流传中的“共时”属性。

  口头传统的研究者时常希望从“历法计时体系”,也就是通用计时方式,如公历、农历、佛历、回历、年号等来对口头传统内容的时间轴进行标注,试图将口头传统与“科学”对标,以“规范”口头传统研究。但多久的过去可以成为传统?有学者认为需历时三代。“代”并非确指,每一代有多长时间并不受限制。比如在大学,可能一届(代)学生只有4年,但学校里形成的一些习俗和做法,经过三代以后也能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old tradition)。人类历史上还有历时更长的传统,比如一神教传统已经传承了2500—3000年;基督教传统也已经传承了2000年;文学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传统传承了一个多世纪。西尔斯甚至举出了极端的例证,指出时尚本身并不是传统,甚至跟传统意义完全相反,但假以时日,当下的时尚也有可能变成传统。从这一立场来看,具体的时间长短不那么重要了,口头传统是否真的传承了“千年”,并不是多数研究话题所需要的合法性证明。口头传统成为传统的关键,并不在于存续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传承过程中是否产生了“神圣性”。

  这里所谈的“神圣性”无关宗教信仰,而是用来描述“往往以过去的形式出现”,以一种历史时间性的假象,来确立一种“本身没有‘原因’,它就是一切的原因”、称之为“传统”的理由。所以口头传统的时间线与历史学的时间线并不同,口头传统中所建构的时间观念,“享有既不需要解释也不容置疑的绝对的过去”,“自身便获得某种永恒性和不容置疑性”。因此,即便是当下的创作,也因为依附于被尊为传统的仪式、程式或主题,仍然被称作口头传统。

  神圣化创作者,是口头传统的一大特征。比如以“格萨尔”为代表的史诗说唱。灵感来源神秘的史诗说唱艺人会拥有更高的声望。而在“格萨尔”说唱中,这样的艺人包括神授艺人、掘藏艺人、圆光艺人等。以神授艺人为例,他们大多自称早年做过奇特的梦,梦见史诗中的若干情节;或梦见史诗中的神或英雄指示他/她终生说唱“格萨尔”;或在梦中读到大量抄本;或者不断做梦,梦到各种更新的故事,梦醒以后他们就开始史诗说唱的生涯。这类艺人的特征如今还包括在说唱过程中“附身”和无法停止说唱等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其神秘性。这是在如今对传承人提倡重视和保护,进而逐渐消泯过去藏族艺术传统中“匿名性”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某种逆转,足见创作者的神圣性是藏族口头传统极为强调的特征。藏族将神授现象运用到许多方面,除了史诗说唱,唐卡绘画、藏文创制等都有与神授相关的传说。

  这种对创作者的尊崇并不是当代口头史诗所独有的。历史上素来强调“经”,远如释迦牟尼所言的“佛经”,孔子所编的《诗经》,耶稣所言的《圣经》,都被证实是当初对口头表述的书面记录,讲述者则必须是圣人。这成为口头诗学和书面文学理论共享的通则。在中国传统中,“作者”是神圣的,一部经典,分为原文和复述、注释、讲解的衍生文字,其中“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这种“圣者作、贤者述”的传统,与西方的注释传统,或称“圣典”与“教义”传统也基本相同。在英语与德语中,“作者”分别被称为author和autor,而“权威性”分别被称作authority和autoritaet,显然词根来自于“作者”,亦可认为是西方传统中作者具有权威性的旁证。口头传统神圣性的建构,有着与书面文本的经典化类似的过程,是以经验积累为基础的,这种经验就是“记忆”。经过“经验实践—惯习养成—范式选择—对象命名—团体认同—理念传播—经典型塑—教育孵化—仪式确认”的过程,口头传统就具有了某种神圣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海力波]黄帝铸鼎飞升故事三神器母题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
下一条: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链接
·刘艳超][口头诗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1995—2023)·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讲座预告】庄孔韶:《金翼》《银翅》及其后续研究(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
·[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朝戈金]口头诗学
·[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冯文开 廖明君]口头传统诗性智慧的探索者
·[苏茜]中国口头诗学理论与现实意义评述·[马俊杰]认知口头诗学:认知诗学研究的新领域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邱婧 王琴]口头诗学与日常瑶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