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以九州宗像大社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为中心
  作者:毕雪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8-04 | 点击数:36601
 

摘   要:一则与遣唐使有关的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九州宗像大社中津宫流传,隐含着日本遣使到中国大陆求取纺织人才的历史。在古代东亚交流史背景下,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往来,纺织人才与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神话、传说、习俗等也随之传入日本。中国牵牛织女传说与七夕不断被融入日本的信仰与文化之中,共生共融形成牵牛织女传说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与跨文化记忆。从这一传说在日本的传承可见,东亚各国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独特的文化,经历漫长的历史,培育出东亚共有的文化遗产与精神传统。

关键词:丝绸之路;牵牛织女传说;九州宗像大社中津宫


  2017年7月9日,日本九州福冈县的“神宿之岛宗像·冲之岛及其关联遗产群”在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通过表决,被正式登录在世界遗产名录内。该遗产群位于九州西北部,其中的冲之岛处于九州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玄界滩中,是3世纪末至9世纪末日本祈愿与大陆成功开展交流的国家祭祀之场。该遗产群中的宗像大社中津宫被称为日本牵牛织女传说发祥地,境内有天川流过,左右各有织女神社与牵牛神社,分别供奉着织女与牵牛,据传求姻缘最灵验。九州特别是其西北部是古代日本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早期大陆丝绸之路开拓者最先到达日本的地点,也是日本遣送使节前往大陆的出发地点,留下了大量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往来的史料与传说,展现了东亚交流的历史以及中日早期交流的历史。

  日本牵牛织女传说相关研究以1900年高木敏雄的神话学研究为最早,其后中日学者的研究大体可归为中国牵牛织女传说研究、日韩本土牵牛织女传说研究、东亚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内容主要集中于传说的形态学讨论上。日本虽然一开始重视田野作业,也有学者注意到了牵牛织女传说在地化的问题,但仍着重于文本本身的变化,偏重于传说的形态研究。进入21世纪,日本学者更多地关注城市七夕祭礼的变化,相关传说研究几乎不见,中国则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围绕山东省沂源县、山西省和顺县、陕西省长安斗门镇等地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地化的探讨逐年增多。总而言之,与对我国国内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成果相比,远播海外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显得非常单薄。在古代东亚交流史背景下,牵牛织女传说是怎样传入日本的?现在的传承状况怎样?结合历史语境与现实观照来思考文化跨国传播传承问题,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以日本九州宗像大社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为讨论核心,利用田野调研的实践与应用,“由现实出发,追问历史,再回归现实”,以弥补文献中记录的缺失,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并参与到日本当地人的社会中,进行沉浸式观察,以理解牵牛织女传说之于日本人文化与生活的现实影响与意义。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播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概念基础和文化象征。相比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时间更早,可分为南北两条,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叫“东方海上丝路”,即东海航线,其开辟要早于南海丝绸之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的黄金通道,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甚至东南亚。

  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将东亚连接起来,甚至将东亚连接到世界的国际网络之中。随之,东亚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包括移居、外交、朝贡、交易、战争等关系,官方使节、宗教思想、丝织品的交流与交易等,一切都在新的东亚秩序中出现。丝绸将日本纳入以中华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和册封体制之内,日本作为朝贡国从中国王朝“厚往薄来”的原则中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不仅满足了自己缺少的必需品和奢侈品,还带来了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丝绸除了作为衣服以及生活用品所具有的原料价值以外,还被赋予了作为实物货币的经济价值,以及作为祭祀品的宗教价值等功能。中国古代称丝织物为“帛”,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说文解字》中将“币”解释为“币,帛也”,说明古代币帛是通用的。古代日本则将“币帛”作为进献给神的珍贵物品,受到朝廷格外重视。《延喜式》第八卷《祝词》记载币帛作为神道祭祀必备的物品,是除去神馔以外,包括布帛、衣服、武具、神酒等物品的总称。其中,布帛有五色絁(一种粗绸)、白绢、锦、木绵、麻等纺织品。每当国家有大事发生时,朝廷都要到伊势神宫“奉币”。例如遣唐使出发之际,首先任命大使以下的随从人员到伊势神宫“奉币”以祈求航海安全,最后举行赐予大使、副使“节刀”的仪式。日本从古代律令制开始,在祈年祭、月次祭、相尝祭、新尝祭等年中祭祀时,朝廷神祇官向各神社的祝部分发币帛,称为“班币”。以明治至大正时期的官币社例祭币帛品目为例,规定官币大社五色絁各一丈二尺、一绚丝、一端曝布,木绵与麻各二斤;官币中社五色絁各一丈、一端曝布,木绵与麻各二斤;官币小社五色絁各八尺,木绵与麻各一斤。更高规格的如皇大神宫、丰受神宫等神宫级别的币帛色目数量所获更多,色目包括五色絁、白绢、锦、御衣、绢、五色币料绢、御门恍料绢、御馔殿料绢、木绵、麻等种类,数量更是多于官币大社。明治八年(1875),“班币”除了布帛等实物外,还添加了用纸包住金钱的“金币”。日本自古代开始,受天皇之命向官社进献币帛称为“奉币”,进献者被称为“奉币使”,明治以后改称为“币帛供进使”。可见,日本自古以来以丝织品为中心进献神社“币帛”是具有政治与宗教双层含义的,丝织品早已突破了其“物”本身所承载的含义,进入了日本神道教之中,渗入到日本人深层精神领域之内。

  如果说丝绸之路在西方的发展主要依赖贩卖的话,其在东方的发展则形成了生产之路。养蚕技术在东亚的传播,传说早于史实,或许传说也是事实,只是已经无从考证而已。据说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技术便已传至朝鲜。秦始皇为祈长生不老,曾遣徐福东渡求仙药至日本,养蚕纺织技术也由此传到日本。徐福东渡日本的内容最初见于《史记》,随后经过千百年的演绎,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今天,有关徐福的传说遍布于中国东南沿海、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各地。在日本,从九州至东北,从日本东海岸到西海岸,此传说都流传甚广,佐贺县、鹿儿岛县、宫崎县、三重县、和歌山县、山梨县、京都府、爱知县等地仍有纪念“徐福上陆地”的标柱、徐福神社以及徐福墓地等有关徐福的遗迹与传说,很多地方还将徐福视为农耕、养蚕、纺织、医药之神。有关养蚕纺织的传说中亦流传着“徐福渡来说”,据传日本八丈岛人跟着漂流到岛上的徐福学习纺织,织出了独特的丝织品“黄八丈”,作为岛上特产缴纳进贡,“八丈岛”由此成为岛名。徐福是否真的到达过日本,在历史记载与传说演绎之间扑朔迷离,已很难考证。然而,有关养蚕纺织技术的徐福传来说至今仍在流传,说明日本早已将早期到达日本的先民“徐福”视为东方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与中国丝绸的传播者。

  丝绸在古代东亚交流史中传入日本,参与到日本的国家形成与建设之中。据此,丝绸在东亚的交流,早已突破其本身所代表的物质层面的意义,而是进入了精神文化领域内,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对日本的政治、宗教影响尤为深远。丝绸之路在日本的发展也突破了物质层面的交流,进入了技术及其相关文化的深层次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古代文明开化的进程。这些都应归功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诸多不畏艰险甚至付出生命而没有留下名字的开拓者。2015年6月27日,日本作家、翻译家池上正治在日本徐福研究会第135届演讲会上说:“中国的徐福将优秀的文化与技术传授给了日本,接受方的日本也对文化与技术的传授表示感谢,而且现在也继承了这种精神。在古代,最先进的文化、技术是从中国发源,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一事实必须充分认识。如果坦率地认识到这个事实的话,不得不对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国的文化与技术的伟大抱有尊敬的心情。”可以说,徐福在日本各地丰富的传承中早已演化成了一个传播技术与文化的文化符号,成为早期渡来人的代表。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们带去了养蚕纺织技术的同时,也带去了与之相关的信仰、神话、传说、习俗,并参与到日本国家政治、宗教、文化等祭仪之中,在日本信仰体系形成或者重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调查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流传历史时,几乎都能追踪到与古代渡来人养蚕纺织相关的历史或传说;调查牵牛织女传说的文化生态布局时,都会发现现实中的“天河”以及织女神社、牵牛神社等遗迹,可以看出是中国大陆牵牛织女传说风物布局在日本的再现。牵牛织女传说及七夕不仅在日本民间获得广泛的传承,而且,作为国家的文化仪礼,从古代的文化政治到今天的文化立国,在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古今实践中均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
·[曹耀]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媒人形象分析·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