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
  作者:[意]Chiara Bortolotto   译者:马庆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26 | 点击数:9043
 

摘  要:按照经典的理解方式,遗产是一种不可转让的所有关系,它体现了一个群体的灵魂(这种群体常常被想象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理解为特定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包容性经济发展)的资源。基于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法定机构相关会议的民族志观察,本研究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的风险》这一文本引发的政策制定者与非遗管理者的争论。这些风险根植于知识产权的逻辑,往往参考“误用”“去情景化”等观念。与此不同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显然是在另外一种范式下设计出来的,这种范式强调文化的动态性与共同所有权。因此,在这一框架下,“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的原则反映了管理传统文化的不同组织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误用;知识产权

作者简介:Chiara Bortolotto,女,意大利人,任职于塞尔吉巴黎大学(CY Cergy Paris Université),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席(UNESCO Chair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马庆凯,男,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基金项目:法国国立研究院资助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地方的张力:全球治理背景下的遗产制造”(项目编号:ANR-14-ACHN-0006-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下的全球购物》的文章,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如何被文化产品消费者用于挑选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作者指出,这些名录不仅强化了这些被认定为非遗的手工艺品的商业价值,也给文化购物者提供了“真正的无形的体验”。例如,文章把2011年被列入奥地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维也纳咖啡馆称为“当疲惫的购物者需要休息时的理想休息驿站”。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框架中,被认定为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对象是“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而不是它们的结果与产品。然而,被当做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激发全球消费者兴趣的恰恰是后者。正如这篇文章指出的那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为非遗赋予了关键的象征性附加值,在全球范围内有潜在的经济影响,因此实质上已成为文化消费者青睐的大型市场。营销专家认为,这些遗产名录作为“事实上的品牌”,为非遗提供了令人向往的支持和正式的认可,其效果与特许经营体系类似。毫无疑问,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品牌效应并不是总能改善当地社区民众的生计,在不公平、欠缺包容性的发展模式中,当代民众也常常成为受害者,但是许多国家依然提名非遗项目,争取被列入非遗名录,部分原因是希望获得经济收益。

  成员国提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被列入各类名录,显然有经济因素的考虑。对于古迹、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商业化可以说是外部因素。但是对于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实践来说,商业化常常并非外部因素,而是其内在组成部分。而且,这类实践中有一些恰恰是商业活动,其生命力依赖产品的市场化。换句话说,市场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活态遗产”的其中一种因素。例如,对于“那不勒斯披萨饼制作艺术”“格拉斯地区香水技艺”“比利时啤酒文化”以及“韩国泡菜的腌制与分享”和“朝鲜的泡菜制作传统”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非遗名录的项目来说,售卖披萨、香水、啤酒和泡菜维持着它们的生命力。

  在过去十年,随着“可持续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中占据越来越中心的位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场的复杂关系的关切逐渐增多。人们意识到需要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问题,这一快速变化在2016年版《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中体现了出来。这一文本中,增加了一个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章节,其中一节明确谈到了“包容性经济发展”。尽管官方文件中出现了这一转变,在实施《公约》过程中有规范力量的管理者并不能坦然地接受“市场并非文化遗产的敌人”这一观点。这种不安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遗产是一种符号商品,其目的并不是在常规经济活动中进行交换。在致力于遗产保护的官方群体中有一种强烈的困窘情绪,他们一方面面临压力,要承认商业化是许多“活态遗产”表现形式的内在属性,另一方面仍持有这样的看法,即一种被升格为遗产的实践如果被商品化,其文化价值将面临威胁,即便那些基本上属于商业活动的项目(如手艺或烹饪技艺)也是如此。他们在这两者之间左右为难。

  本研究意在探究这一难题,分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固有的模糊性。这一管理工具夹在不同的遗产思维之间,这些思维涉及到“客观的、可见交易背后的”文化代码。我的分析将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场域下“有能力、有权威谈论遗产、为遗产发言”的人士。我认为,他们在规范非遗保护时遇到的难题特别有意思,其原因是,通过将某些非遗保护的方法称许为“最佳保护实践”或认定某些实践不合适而予以禁止,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良好的”遗产治理,由此规范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表述。换句话说,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里制造了一种“权威化遗产话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
下一条: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相关链接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