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
  作者:[意]Chiara Bortolotto   译者:马庆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26 | 点击数:4410
 

结论

  事实上,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是创造出来的,以对市场做出负面反应”,有关非遗商业化的问题在执行《公约》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密切相关。这一事实表明在一个“旨在将物品脱离商业场域,为了思考、回忆和乐趣保护它们”的遗产体制中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困难。

  虽然官方认可有必要平衡非遗和市场,认为这对于确保非遗生命力至关重要,但从规范性视角介入的行动者却面临着违背遗产基本原理的“痛苦”,因为《公约》是在这类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行动者共同关心的是,人们对“文化产品”(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市场化的部分)的兴趣可能大于对产生这些产品的文化过程的兴趣,即对《公约》倡导的保护工作的实际目标的兴趣。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管控、规范商业化。该法规的条款旨在区分“好”的、会让“社区”获益的商业化,与对非遗进行“不合理利用”和“去语境化”的“坏”的商业化。

  然而,我认为,“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这一想法表明,《公约》执行过程夹在管理传统文化的两种逻辑之间。这些逻辑反映的是不同的道德经济,即基于排他性的专有知识产权制度,以及基于包容性和共享性的遗产管理制度。因此,在《公约》的框架内,“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的原则体现出的是一种脆弱的平衡,突显了这两类管理制度遭遇时的艰难与二者之间的调和。

  (本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