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景春 陈杰]盘古神话辨析:以古代文献为中心
  作者:黄景春 陈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26 | 点击数:15638
 

二 《益州学馆记》中的“上古盘古”

  饶宗颐《盘古图考》一文将盘古的出现年代从三国提前到东汉,其依据有二。其一,初唐贺遂亮撰《益州学馆庙堂记》载:“(上缺)文翁为蜀郡守,始趋文学(缺十六字)堂(缺)初闻时逢百六烈火□灾,堂及□□二(缺七字),唯石室独存。至东汉兴平元年岁(缺)名堂为周公礼殿。其堂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历代帝王之像,梁上画仲尼及七十二(缺)中益州刺史张收所画,今检□皆(缺七字)军(缺三字)有□□蜀中□二(缺)楹有书更精妙,甚可观□有能(缺三字)欲(缺十一字)此久(缺)益州刺史刘悛所画耳。”其二,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转引《益州学馆记》:“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眹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耆旧云: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笔。古有益州学堂图,今已别重妆,无旧迹矣。刘瑱,齐永明十年,成都刺史刘悛,再修玉堂礼殿……时推妙手,画仲尼四科十哲像,拜车服礼器。今已重妆别画,无旧踪矣。”

  二文描述周公礼殿壁画重绘,先后提到张收、刘悛绘制图像。虽经重绘,“上古盘古”始终居于首位,排在李老、历代帝王、仲尼(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之前。南宋楼钥在《跋周公礼殿图》中亦有提及他家收藏的周公礼殿绘本,与当时流传的绘本存在很大差异,但盘古仍居于首位。他说:“余近得临江《周公礼殿图》石刻……疑与先人所藏画本不侔。闻大资政赵公帅守成都,尝摹礼殿本,为八轴。借而校之,丹青焕然,自盘古而下,位次向背不同者十八九。”

  元代王恽在《汉文翁讲室画像》中也提及益州学馆:“成都有汉文翁高朕石室,壁间刻三皇五帝以来圣贤画像,蜀太守张收笔也。收,献帝时人。近过刘氏家塾,遂获其本。盖自盘古氏以下至仲尼七十弟子百一十三人,画极精妙简古,经千有余岁,无丝发剥坏。”但需要指出的是,王恽此文问题有二:其一,称张收“献帝时人”,与《益州学馆记》“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之说不合。饶宗颐考证此张收为西晋人,乃张载之父,曾任蜀郡太守。张收任蜀守时,距高眹辟建周公礼殿已近百年,原图陈旧,发生改绘之事也顺理成章。其二,称“文翁高朕石室”,且不说“眹”误作“朕”,还有混淆文翁、高眹之嫌,殊不知文翁为西汉景帝、武帝时人,为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石室,首倡儒学;高眹为东汉献帝时益州太守,再建石室,并辟周公礼殿。二人睽隔三百五十余年。周公礼殿最初图绘,当在落成之时。《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云:“郡将陈留高君,节符典境,……大小推诚,兴复第馆,八音克谐,鬼方来观。”若仅有石室,恐无可观之处,必有奇异图绘,方能产生“鬼方来观”的轰动效应。至于高眹是否绘制盘古像,有人认为周公礼殿是儒家礼仪场所,盘古、李老等儒家之外的神祇很难相融,否定东汉末礼殿内有盘古像,进而否认东汉末年已有盘古神话,只承认西晋张收重绘时有盘古像。其实,儒家乐于追述古圣,称道上古帝王,溯及盘古,符合儒家一向的思想品格和包容特征。高眹在周公礼殿绘制盘古、李老完全是可能的。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否定《益州学馆庙堂记》《益州学馆记》的记载。

  实际上,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也曾提及周公礼殿画像。他引述《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图考》云:“殿在子城内,南门之东,前汉文翁学宫故址后,汉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太守高眹重立,旧号周公礼殿。殿制甚古……三方悉图画上古以来君臣及七十二弟子像。”文后罗列图画中可辨认的“上古以来君臣”的名字,盘古仍冠于首位,其后为伏羲、神农、仓颉、黄帝等。至于周公、老子、孔子等人,位置远在其后。盘古在《益州学馆庙堂记》等文献中,排列顺序一直先于其他上古帝王及李老。文中虽未述说盘古功绩,但他所处的位置却暗示了他的功绩之大,地位之高。结合三国时期《魏大飨记残碑》“起尚盘古”,韦昭《洞纪》“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及《三五历纪》中的相关叙述,可以看出,盘古神话在三国时期已在中国南北流传,而且在国家祭典中也列为祭祀对象。这些表明,三国时期盘古神话及信仰已在中国流传很长一段时间了。因而,依据周公礼殿盘古画像等材料推断东汉中后期有盘古神话在讲述,且有信仰活动,并无不合逻辑之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
下一条: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相关链接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
·[陈杰]魏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对盘古神话的吸纳·[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
·[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龚德全]作为“民众道教”的端公信仰·[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
·[曾瑜媛]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在地化实践思考·[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杨玉蝶]许逊形象建构研究·[刘晨]早期道教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治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