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景春 陈杰]盘古神话辨析:以古代文献为中心
  作者:黄景春 陈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26 | 点击数:12129
 

五 《述异记》中盘古神话及信仰的地方化

  任昉《述异记》最早见于北宋《崇文总目》小说类,其真伪问题自清代以来争议颇多。袁珂认为:《述异记》“其实也并不伪,不过是经过后人的篡改删削,显的有些凌杂罢了。”笔者也认为《述异记》出自任昉之手,现有的版本有后人对原书的增补。就盘古神话而言,《述异记》展现出盘古信仰的地方化特征。对盘古“垂死化身”的描述,与中国的山岳、古迹、风俗、制度等紧密结合。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庙,今人祝祀。

  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主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

  任昉在这段文字中先后引述了“秦汉间俗说”“先儒说”“古说”“吴楚间说”“俗云”等,还介绍了南海盘古墓、桂林盘古庙等。南朝后期盘古神话和信仰在各地已有多种表现形式。迄今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等地)仍存在广泛的盘古信仰,仅广西来宾一地就有上百座盘古庙。瑶族、苗族、畲族的盘王节,不仅讲述盘瓠神话,也讲述盘古神话。

  当神话故事与地方山水、名胜古迹、风俗等相结合,就会落地生根,实现神话故事的在地化讲述。在地方景观和民俗支持下,神话故事在当地获得新的文化滋养和情感滋润,从而积聚传播能量,维持其生生不息的传承活力。有些山水古迹也会因为众多神话的粘附而成为一方名胜,当地人甚至会为神话人物修建祠庙,设置节日,形成相应的信仰民俗。盘古神话和信仰的在地化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南方,北方地区也同样存在。如河南泌阳县有盘古山,原名“磐石山”。郦道元《水经注》载:“(东荆)州治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比水即泌水,现称泌阳河,比阳县即今泌阳县。宋时磐石山悄然改名盘古山,山上还出现一座盘古庙。《元丰九域志》载:“泌河。桐柏山,淮水所出。棘阳城,汉旧县。太胡山,《南都赋》:天封太胡。是也。淮渎庙。盘古庙。”

  盘古庙的出现,表明相关神话和信仰已经落地生根。到明代,《泌阳县志》已改称盘古山,然嘉靖本《南阳府志》仍沿用旧名“盘石山”,并辨明山名讹变原委:“本名盘石山,后讹为盘古,因立盘古庙于上。案:盘,《水经注》作‘磐’,磐、盘古通,石、古形亦近。”但是,这种辨析无法让此山还原旧名,盘古山之名一直沿用下来。由磐石山转而称作盘古山,地方人士显然愿意将错就错接受这一新名称,因为有神话背景的名称能为山水增色,也容易让此山转变成一方名胜。正因如此,有人认为:把磐石山讹为盘古山,是地方文人的一种文化策略。如今,当地盘古神话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月三”盘古山庙会也是当地最盛大的庙会活动,而盘古山也正在开发成文化旅游景区。应该说,当地文人的文化策略已经获得了成功。有些地方的盘古神话还会衍生出地方色彩浓厚的神祇。杜光庭《录异记》载:“广都县有盘古三郎庙,颇有灵应。民之过门,稍不致敬,必加显验:或为人殴击,或道途颠蹶。由是远近畏而敬之。”所谓“盘古三郎”,显然是广都的地方民间信仰,而非道教仙真。罗泌看到这条记载之后批评道:“《录异记》成(广)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当盘古进入民间信仰的话语系统,不同的名目和信仰方式纷纷产生,“庸俗之妄”是儒者指责民间信仰的否定性语词。

  纵观上述文献可知,盘古神话中“开天辟地”“垂死化身”等源自印度的原人创世母题最具特色,但它也融入了中国固有的混沌、元气、阴阳、五行等宇宙创生观念,并与伏羲、女娲、烛阴等神话母题结合在一起。盘古经过道士的加工、改造和利用,出现了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形成了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至于盘古的在地化讲述和信仰,是盘古神话在漫长的本地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演变阶段。唯经此演变阶段,盘古创世神话才能深深扎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土壤,成为本土神话和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
下一条: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相关链接
·[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龚德全]作为“民众道教”的端公信仰
·[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曾瑜媛]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在地化实践思考
·[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杨玉蝶]许逊形象建构研究
·[刘晨]早期道教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治鬼”·[曾敏]赣南普庵信仰及道教普庵派斋醮科仪初探
·[刘程杰]民间传说中的张三丰形象及其道教元素·[李静玮]生”“熟”之间:咖喱在中国的在地化
·[蒋明智]香港黄大仙信仰的认同价值 ·[郑苏文]广东化州“跳花棚”性质再认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