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论文•
从“文物保护”到“遗产化”时代
——废墟、景观与记忆艺术
王晓葵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
摘 要:21世纪以来,“遗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将自己所在的地域、国家的历史遗存、生活习俗、民间艺术、生产技艺等申请列入世界级的、国家级的或者省市层级的遗产名录,成为各地文化行政部门的一个重要工作,本地入选遗产名录的级别和数量多少,也成为评价文化行政部门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那些成功列入各级遗产名录的物质的或者非物质的事象,其价值也被解读为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表象,特定地域的名片等,还被赋予振兴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脱贫致富等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层面的功能。
这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我们用“遗产”作为关键词检索了知网上论文的发表数量,同时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词检索,从1950年代到2018年为止,可以看到两者相关的论文发表量从1997年以后开始有爆炸式的增长,最近这些年比较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如是,全社会包括学术界都对于遗产和遗产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遗产化”的时代。但是,围绕“遗产”的认识,有很多人还停留在“文物保护”的层面。我们认为,正确认识“遗产化”时代的特征,对摆脱文物保护的遗产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物保护;遗产化;废墟;景观;记忆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