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作者:张丽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5-06 | 点击数:15278
 

三、新冠疫情下的个人经历记录与社区连接

  口述史记录是美国公共民俗学家的重要工作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口述史具有记录事件与行为以及个体对事件的理解与阐释的功能,比如,灾害民俗学通过口述史来记录和了解灾害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灾害事件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口述史具有建立社会连接的功能。人们通过个人经历故事的讲述与分享建立连接并激发个体和群体对经历和事件的反思。新冠疫情之下,美国公共民俗学家最突出的工作之一是发起了各种形式的口述史项目。他们用口述史的方法听取人们的声音,记录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身心状态,了解人们如何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以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美国民俗学家丹•本—阿莫斯把民俗定义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流。在众多关于民俗的定义中,本—阿莫斯的定义突出了民俗实现自我表达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社会功能。民俗是我们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而新冠疫情却对实体空间的个体和群体交流都带来了很多限制和障碍,新冠疫情在美国的蔓延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前所述,为了控制或减缓病毒的传播,人们被要求居家隔离或保持“社交距离”,尽量减少聚集。但在物理空间上的接触受限的同时,人们对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关注和需求反而变得更突出。

  为了打破“社交距离”造成的人际交往屏障并提供疫情当下的历史性记录,狐火(Foxfire)在三月中旬美国刚刚开始实行“居家令”时便推出了新冠口述史项目,征集阿巴拉契亚地区南部和中部个人、家庭和群体的故事。在疫情蔓延以及工作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项目用众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让参与者提交自己录好的25分钟以内的个人经历讲述。参与者可以描述自己一开始是怎么知道新冠的,最初有何反应,对新冠的感觉和看法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新冠如何影响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社区如何应对新冠疫情,有没有采取经济、社会、教育、财政上的相关措施等。

  肯塔基民俗生活项目(Kentucky folklife Program)与西肯塔基大学民俗学专业以及肯塔基口述历史委员会共同合作发起了“新冠之下的州内连接”项目(“Connecting Across the Commonwealth in the Time of the Coronavirus”Project),以线上故事圈(virtual story cycles)的方式记录肯塔基州内居民在新冠疫情期间的经历。线上故事圈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建立联系和共享经历的平台,项目成员每次邀请6到8个人参加并向他们提问,参与者在回答问题之外也可以回应和评论其他人分享的经历。

  非营利机构饮食和文化中心(Center for Food and Culture)的民俗学者发起了“饮食中的慰藉和连接”(Comfort and Connection through Food)项目,通过口述史的方式了解和分享个人在疫情期间与饮食民俗相关的经历,项目内容包括访谈、互动式的线上展览以及线上研讨会。疫情对饮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多人的居家时间变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家庭烹饪和烘培,疫情初期美国的面粉和发酵粉因为太畅销一度出现短缺的状况。疫情也影响了公众的食材采购方式以及食材的供应链。同时,很多人捐赠食品给因疫情影响而导致食物短缺的民众、通过网上订购的方式购买本地蔬菜以支持当地农民、在饭店关门期间订外卖支持餐馆。这个项目旨在记录和了解新冠疫情如何挑战和影响我们饮食民俗中食物的生产、加工、消费;也从象征和意义的角度记录和了解新冠疫情下我们如何通过食物和饮食民俗来建立交流和连接。以上是疫情期间众多口述史项目中的几个例子。在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中,公共民俗学者通过搭建这些平台及渠道记录、保存和展示新冠疫情下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行为,建立人际连接,提供社会支持,增强交流并建立社区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
下一条: ·[陈勤建]非文学的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熊威]物的流动、消费变迁与生活重构:以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武汉农村香烟消费为例·[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喻颖 李佳]刺绣工艺在新冠肺炎疫情宣传与叙事应用·[讲座综述]美国公共民俗学两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