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作者:方李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5-05 | 点击数:13782
 

二、关于社会转型与手工艺重构的思考

  (一)农工中国的文化基因

  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这一基因是由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形成的初始条件所决定的,一旦决定就将成为这一民族的稳定特性,影响着这一民族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农工相辅”。也就是说,传统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还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个工业不是机械工业而是手工业。中国从秦汉到清后期,在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里,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贸易国,都因为其有发达的手工业。

  一般来讲,当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土地就不足以养活这些人口,古代欧洲的希腊和罗马采取的策略都是向外扩展,通过战争占领外族人的土地。但中国人选择的方式,则是精耕细作和发展手工艺,即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做手艺。也正因如此,古代中国尽管人多地少,却保证了相对富足的乡村生活,也由此形成了由不同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手工艺传统,正如费孝通所说,“凡是有特殊原料的乡村,总是附带着有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靠河边有竹林的地方,有造纸和织篾器的工业。有陶土的地方,就有瓷器的工业。宜于植桑养蚕的地方,有缫丝,织绸的工业”,因此“中国原有工业普遍的和广大的和农民发生密切的关系”。故中国农民除种田外,多从事一种手工艺作为副业。往往在一村之内,全村居民均赖此为生,即以此种小工艺而着闻于当地。所以,中国农民大多不是专业的农民,而是兼营手艺工作的农民。

  不仅如此,古代中国还有集中在皇宫里为皇帝服务的“百工”,还有集中在城市里的各种作坊工业。所谓作坊工业,是指那种有着专门工作场所的工业。因为村内并没有剩余的大宗资本发展工业,所以作坊工业一般发生在市镇中。作坊工业利用较进步的技术,利用人力以外的动力,大批购进原料,大量生产商品,可以得到经营的利益。这种工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不仅可供当地市场,还可以出口到不同国家。因此,从秦汉开始,中国的手工艺制品就开始出口到欧亚大陆,到了地理大发现期间,中国更是成为欧洲人的主要商贸对象。元明以后,中国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手工业城市,在每一个手工业城市的四周,都围绕着许多为其提供原料或原料半成品加工的乡村。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上,中国人民曾从手工业中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制造品,在相当高的生活水准上并不感觉到严重的缺乏。

  显然,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乡土中国”,还是“手艺中国”,“乡土中国”加“手艺中国”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统中国”,而且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底色所在。因此,费孝通曾主张中国在走现代化的道路时不要一味否定手工艺,也不要一味走农工分离的道路。在那样的年代,这一想法在有些人看来是太传统,但在今天看来却是太超前了。因为面对当下的社会转型,我们看到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城市和乡村正在出现手工艺复兴的现象,有的还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引擎。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当年费孝通的提议,重新思考中国的文化基因。

  (二)中国手工艺中的哲学

  农工相辅之所以是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因其与中国人的哲学观紧密相连。钱穆曾说,照西方人看,文化是变动的、进步的,由农到商截然不同。照中国人看,则文化还是根本的与生长的,一切以农为主。所以中国的手艺也是在中国的农业之中浑然发展的,因为中国人看人生和社会只是浑然整然的一体。这个浑然整然的一体之根本,大言之是自然、是天,小言之则是各自的“小我”。“小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便是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所以,《大学》一书上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层一层的扩大,即是一层一层的生长,又是一层一层的圆成,最后融和而化,此身与家、国、天下并不成为对立,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西方人看世界常是两体对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和“人世”的对立。在中国人观念里,则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人不看重也并不信另外的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这个世界上。

  以上笔者引用的都是钱穆先生观点,他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二元对立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是浑然一体的,因此手工业和农业是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统一在中国的哲学观和中国认识问题的方法中。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虽有发达的手工业,但却没产生发达的工商业,也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推其因,中国人一面看不起专以求财富为目的的商人,一面又极推尊以提高文化人生为目的的读书人。耕读传家是中国人的根本,中国人的手艺是为了创造出“富有哲理的人生之享受”,也可以说是富有哲理的“人生体味”。所以,孔子讲“六艺”而不是“六技”,这就是手工艺区别于机械技术的地方。与机械化的流水作业线相比较,手工艺的生产过程具有一种表演的态度,而且对于工匠来说,他是在制作一件有意义的和有自我表达感的物品。

  中国思想上所说的“天人合一”,应用到工艺美术方面则变为“心物合一”。西方人造物是为了改造物,而中国人造物则讲究匠心。所谓匠心,就是不肯损伤外物自有之内性,只为外物释意增美,即《中庸》所谓“尽物性”。但要想真正对物性做一番磨砻光辉,还须从自己的“尽人性”做起,使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共同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的工艺定要不见斧凿痕,因为斧凿痕是用人力损伤了物性的表记,这是中国人最悬为厉戒的。这与西方人早期在艺术中所追求的人工雕琢之美,后期追求的艺术张力及视觉冲击力之美是完全不同的审美哲学。

  中国人的这种手艺哲学,是与儒释道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紧密相连的。在工业文明时期,这种“不伤物性”“心物合一”的哲学遭到淘汰,“机心”胜过了“匠心”。但在当今社会转型、手艺复兴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对工业文明的反思,这种哲学观还会回到我们的审美和我们的生活中吗?

  (三)中国手艺中的生活

  由于哲学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中国手工业的演进路向并不受商业资本偏重于牟利意味之指导,而大部分走上艺术审美的境界。正如钱穆所说,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是要把“实用”和“自然”调和起来,融成一片,因此将手工艺称之为工艺美术也并无不妥,它确实将美术的一面予以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则讲究天趣活泼,生意盎然。这种艺术并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而是通过手艺的雕琢充分展示在衣食住行的一切器物之中。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重新思考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生活方式。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问题只有走自己的路,即创造性地转换中国文化。具体地说,就是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要从旧文化建设出一个新文化来”。当然,他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火候未到,无法得到实践,甚至没有得到理解。

  笔者认为,在当今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农业时期的许多分散化、小型化、地方化的生产特征又得以重现。如果说,是工业文明让人类进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但却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困境,那么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新的社会转型一定会朝着生态丰裕的方向迈进。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人们追求的不再是效率,而是人生意义与价值。这是一个适合于中国手工哲学回归的土壤,中国各地所出现的手工艺复兴与这种新的文化思潮有某种联系吗?它与新的社会结构及科学技术也有某种新的联系吗?如果有,那么这一系列的联系会重塑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哲学观念吗?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又将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下一条: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张新沂 陈旭]论国情下汉绣手工艺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展
·[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