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对民国时期民俗学的学术史梳理及其意义、影响等问题,学界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探讨。民俗学的兴起,迅速吸引并聚拢了一个数量可观的知识群体,通过书信往来、为著作序、议题讨论等方式,在学校、报刊、学术团体等公共场域形成良性互动。学者与地方精英的文化交往被激活,在“眼光向下”的视野里,使民俗学充溢着浓郁的民间情怀。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为中心的福建民俗学,有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是值得回溯并加以审视的。
关键词:顾颉刚;知识互动;文化交往;民俗学运动
对中国民俗学早期起源、形成、发展的学术史脉络梳理和研究,学界着墨甚多。以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和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为重点关照,民间文学资料征集与各地风俗调查为实践手段,以《歌谣周刊》《民俗周刊》等为平台,加之众多知名学者摇旗呐喊与亲身参与,使得民俗学在起步阶段便备受瞩目,激发人们以极大地热情去投身这项学术事业。北大和中大成为当时全国民俗学运动的两个主要阵地,中大民俗学会还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成立了许多分会,发展了众多校外会员,创办学术刊物,各类知识人群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互动氛围。民国时期在福建开展的“民俗学运动”,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史的重要节点。在聚集众多学人才智的背景下,以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国学研究院为中心,辐射泉州、漳州、福州、台湾等地,通过知识互动和文化交往编织出一张巨大的“学术社群网络”。
一、树立文化意识:“民俗学运动”的福建音声
北大歌谣征集的发端,吸引众多知识分子关注民俗学,并投身各项学术实践活动。他们发现“民间文学和风俗,是为一个统一的中国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的最丰富的资源。”随之,歌谣、故事、传说、宗教信仰等一切与民俗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图像碑刻、风俗物品等都被纳入征集对象,掀起了一股“民俗热”。民俗更多地被用以教化、启蒙民众,“民俗学的固有价值”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由于时局动荡,北洋政府教育经费又难以到位,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受到影响。北大国学门同人顾颉刚、容肇祖、沈兼士、孙伏园等,纷纷选择南下,知识分子的迁徙促成了文化播迁,民俗学的火种也随之南移,中大很快成为新的民俗学运动中心。对民俗学有着极大热忱的顾颉刚,在中国民俗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和妙峰山的调查均为经典之作,除学术研究和活动倡导外,改革开放后恢复和建立民俗学有关机构,他同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施爱东认为顾颉刚和钟敬文都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伟大创建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不会有今天的中国民俗学。”在其从北大前往中大的途中,曾在厦大短期停留,开展过多项具体工作。以厦大国学研究院为核心的福建民俗学,因为顾颉刚的引领和推广,以及诸多南下学人的细致配合,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成为“20世纪20至30年代全国民俗学运动链条上一个不可缺的环节。”
对民国时期民俗学在福建的学术史研究,亦有不少成果。陈育伦以民俗学运动及研究为切入点,对福建民俗学运动做了整体回顾和评价。王文宝介绍了福建民俗学运动概况。李姿莹对中国民俗学福建时期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同时以厦门民俗学会与当时民俗学界互动及出版成果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早期民俗学界发展地方民俗研究及闽南文化情状。曾海洋也以厦大与闽南区域文化的变迁为话题,展开讨论。《典藏民俗学丛书》收录了《闽歌甲集》《台湾情歌集》《福州歌谣甲集》《福建三神考》等研究著述。萧放则从大学学科建设角度对北大、中大、厦大等民俗学活动和课程开设做了梳理。陈以爱围绕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探讨,勾连出北大国学门、厦大国学院、中大语史所之间的学术脉络与人脉关系,对这一知识群体进行了聚焦。刘小云、施爱东就中大人文学科为中心展开讨论,对福建民俗学亦有涉及。桑兵、张侃、汪毅夫、杨国桢、洪峻峰以国学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的学术活动有较为详细地探究。厦大国学院对泉州所做的三次访古调查,福建协和大学所成立的闽学会,都做了风俗调查与历史考古的重要学术实践,也成为学人停留福建的研究精华,闽台海洋文化也得到建构和传播。陈桂炳由对泉州民俗的关注和研究,进而提出“泉州学”的概念,这与在泉州开展的访古和风俗调查有很大关联。这些活动对于树立地方文化意识,挖掘传播地域文化传统有着积极影响。
五四运动后兴起的民俗学热、国学热,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据显赫位置,成为各个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厦大秉承了北大的学术理念,通过南迁的知识分子群体展开具体实践,并在与校师生、地方文史爱好者们积极互动中,不断壮大福建民俗学研究力量。顾颉刚、容肇祖、沈兼士、林语堂、陈万里、罗常培、丁山以及外籍学者艾鄂风、史禄国等加盟厦大国学院,董作宾和陈锡襄成立闽学会予以呼应。谢云声、魏应麒、翁国梁、吴藻汀等在地精英,通过办报刊、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发表著述,传播弘扬了八闽文化,发出强力的福建声音,凸显了它的社会历史价值。以厦大国学院为中心,辐射全省的福建民俗调查与研究,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绚丽一笔!由学缘、业缘、地缘、趣缘交错构成的关系网络,凝聚起一个以“关注地方风俗、搜集研究地域文化”为主的知识群体。学人们相交、相识、相知、共处、互相扶携,使地域文化研究成为进入民俗学研究领域最佳的突破点。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有着共同志趣和志向的群体,厦大国学院短暂的存在,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留下丰厚的印迹,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果实。继而影响了后来民俗学研究的进程,为福建民俗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