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信仰的传播
随着闽粤客家人向台湾的迁移,原乡的民间信仰也逐渐传播到台湾。在闽粤客家地区的众多民间信仰中,以定光古佛、三山国王、惭愧祖师等信仰最具特色。
1.定光古佛
定光古佛,又称定光佛、定公佛,是闽西客家最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据南宋《临汀志·仙佛》载,佛俗姓郑,法名自严,泉州同安县人。年十一,恳求出家。宋乾德二年(964年),来到汀州武平,驻锡南安岩(今武平县岩前镇)。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终于旧岩,春秋八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五。传说中定光佛法力无边,能伏虎除蛟、活泉祈雨、治河护航、赐嗣送子、捍患御灾等,因而深受百姓的崇拜。《临汀志·寺观·定光院》载,“嘉泰间(1201-1204年),郡守陈公瑛谓雨旸之应如响,是佛与守分治汀民也,湫隘不足仰称,遂加广辟。”“佛与守分治汀民”,说明定光佛在当时已成为汀州人民的精神领袖,或精神支柱。定光佛的信仰以佛生前的主要活动地武平和长汀为核心,遍及汀州各县,并随着汀州人的对外交往向各地辐射,其向台湾的传播就颇具代表性。
台湾专门祭祀定光古佛的寺庙有两座:一座是彰化县定光庵,另一座是淡水鄞山寺。据《彰化县志》载,彰化定光庵“在县治内西北,乾隆二十六年永定县士民鸠金公建,道光十年(1830年)贡生吕彰定等捐修,祀定光古佛。”据《淡水厅志》载,淡水鄞山寺“在沪尾山顶,道光二年(1822年)汀州人张鸣岗等捐建,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但据学者考证,鄞山寺应始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至第二年八月十五才落成开光。除以上两座专祀定光古佛的寺庙之外,台湾也有一些寺庙配祀定光古佛,如台北县板桥市的普陀山接云寺,以观音佛祖为本尊,定光古佛位于配祀之首。桃园县大溪的福仁宫,俗称“大溪大庙”,兴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宫内正殿主祀开漳圣王,左龛祀定光古佛,右龛祀玄坛元帅……就庙宇的规制而言,左边为龙边,其位阶高于右边的虎边。定光古佛位居正殿左龛,可知他在福仁宫的地位仅次于开漳圣王。”另外,私家供奉定光古佛也很普遍,象“台北一带汀州人聚落,如淡水阿里蓍沿岸,家户均供定光古佛。”南部屏东、高雄一带的闽西客家人家庭,亦常见有供奉定光佛的情况。另外,一些来自汀郡的县级同乡会,如台北市福建武平同乡会,也供奉定光佛,把他作为缅怀桑梓、增进乡谊的象征。
2.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信仰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东部讲潮州话和客家话的人群之中。台湾学者丘彦贵检索了粤东各县及粤北、闽西南、赣南等客家地区的方志,得出大陆三山国王信仰的分布范围:其一为潮州府全境各县,其二为嘉应州本州及州属兴宁县,其三为接壤揭阳的惠州府海丰及陆丰两县。
所谓“三山”,指潮州府揭阳县霖田都河婆墟(今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西面的三座高山,名曰明山、巾山和独山。三山国王祖庙位于巾山山麓,额“明贶庙”。据元人刘希孟《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载,三山国王“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学者研究认为,“肇迹于隋”的三山国王信仰,应是源于粤东土著居民的一种民间信仰,也就是说,最早信仰这一神灵的主体是属于百越系统的粤东土著居民,后来由于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粤东土著居民或被迫外迁,或被汉族同化,数量逐渐减少,汉族移民日益增多,最终出现了反客为主的情况,同时也造成了粤东福佬人和客家人是三山神的主要信奉者的现象。
据传,由于三山国王“水旱疾疫,有祷必应”,故“赫声濯灵,日以著”,到元代,“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远近人士,岁时走集,莫敢遑宁”,成为粤东民众的守护神,并随着移民传播到台湾。由于清代从粤东渡台的移民绝大多数为客家人,故在台湾一般视三山国王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凡客庄基本建有三山国王庙。陈春声教授根据各种调查资料互相校核,发现台湾的三山国王庙当在170座左右,其集中分布的区域有四:(1)南部的高雄、屏东二县,特别是下淡水河流域;(2)中部大甲、大肚、浊水、大港四条溪流的中下游平原和丘陵地区;(3)新竹堑溪和凤山溪流域;(4)宜兰平原。这些庙宇绝大多数建于乾隆以后,南部和中部的屏东、高雄、彰化、云林、嘉义县有较多乾嘉时代建立的庙宇,而北部的新竹、宜兰二地的庙宇则基本上建于道光之后,这与清代广东人在台开垦、拓殖的历史过程基本吻合。除了这些以三山国王为主神的庙宇外,还有许多主祭其他神明的庙宇,配祀三山国王。
3.惭愧祖师
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福建沙县人。传说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二十五日,十七岁时离闽赴粤,来到潮州大埔,曾在阴那山(界于梅县和大埔县之间)“住山三十余载,日与乡人及四众说法,众多不解”,故寂灭前,自号惭愧,遂以惭愧祖师名世。祖师于唐懿宗咸通乙酉六年(865年)九月廿五日端坐而逝,三年后,众人捐金建寺,名“圣寿庵”,后改名为灵光寺。惭愧祖师信仰的范围,基本上以嘉应州本州为核心,扩及周边潮州、汀州的少数邻近地区。随移民传播到台湾后,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台中县、彰化县、嘉义县、南投县和南部的台南县和屏东县等地,尤以南投县山区为多。台中、南投等地区的惭愧祖师,有的甚至已成为客家庄中共同信奉的守护神了。
此外,闽粤客家原乡的其他一些守护神也流传到台湾,如东峰公太信仰和公王信仰。东峰公太是永定高头江氏的祖先或是祖先神,“公太”在客语中是曾祖父的意思。明朝嘉靖年间,潮州府饶平县的张琏武装反抗明朝的统治,事件蔓延到福建。当时聚居汀州府永定县高头乡的江氏已是大家族,由江宽山率领子弟出面抵御,但他不幸于1561年与三子二侄同时遇害。江宽山字东峰,江氏家族遂为这位牺牲的子弟特建“东峰祠”以资纪念。由于显灵非凡,当地居民就逐渐把他视为神明,日后更有以同音尊称为“东风大帝”或“东方大帝”。东峰公信仰随江氏子孙繁衍而散布于汀州府、漳州府一带,视他为宗族守护神。据统计,高头江氏从十五世到二十八世,共有323人迁台,这些人跨过黑水沟后,更不忘这位英灵不灭的祖先。所以在台北三芝与板桥湳仔、四汴头,嘉义的大林沟背、水上江竹仔脚、新港菜公厝,以及台南楠西鹿陶洋等,这几个以江氏为主的聚落,无论他们来自汀州府或漳州府,都虔诚供奉这位十六世纪卫族保乡的祖先神明。
“公王”是闽西客家人的村落守护神,通常设小庙于村落的水口,在闽西客家村落的寺庙与打醮活动中,当地的公王也常作为主人陪伴定光古佛左右。随着闽西客家人入台,公王信仰也传入台湾,彰化定光庵殿内陪祀的神像,即有境主公王。位于台北三芝乡陈厝坑溪畔的民主公王宫,是由三芝圆窗派开基祖江由兴奉祀原乡永定高头乡的守护神。清乾隆二十五年(1735年),于水口现址以一箭之地仿祖庙建小祠,初仅立石为神位供奉,后历经兴修。彰化社头的芳山堂刘姓、嘉义溪口的赖姓等家族,亦奉祀民主公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