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
  作者:周雪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8 | 点击数:7455
 

三、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闽粤客家的民间信仰传播到台湾后,基本保留了原乡信仰的基本特征。以定光古佛信仰为例,总的来看,台湾的定光古佛信仰与大陆原乡是极其相似的,几乎全盘继承了闽西客家人的传统。比如鄞山寺供奉的定光古佛神像,其神态、相貌与闽西各地的完全一样,每年定光古佛特定的祭祀日期也与原乡一致,有关定光的一些传说故事也传入岛内。在寺庙建筑方面,不仅建筑风格和理念与原乡一样,而且建筑材料也尽量以原乡采购。1997年《鄞山寺修建纪事》碑说:在最近的一次重修中,小组成员决议,“所有材料、工法应遵循古法修建,尤以建材应采用原建筑相当之材料”。在修理屋顶时,所用瓦片“除少数滴水保留外,均远赴闽西龙岩订购更新”。鄞山寺的禾埕原为水泥铺面,此次重修特地采用大陆泉州的白石,上面镌刻莲花浮雕,重新铺换。三山国王信仰也是如此,几乎大陆原乡流传的所有传说,都可在台湾发现。台南的三山国王庙,建于乾隆年间,全部建筑材料运自潮州,泥水师傅也从潮州请来。由此可见客家人对保留传统所具有的坚韧气质和严格精神。

  另一方面,闽粤客家地区的民间佛信仰传播到台湾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定光古佛功能的变化:在闽西客家地区,定光古佛的庙宇随处可见,乡村百姓不仅把定光古佛视为保护神,而且经常迎请他出来巡游,除虫、抗旱、保禾苗。这种活动是极其普遍的,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有固定日期、固定区域的集体性祭祀活动。而这些活动在台湾却极为罕见,台湾的定光古佛更像是一尊佛教神明,被供奉在庙里受人们朝奉祭拜。除了祖籍神的象征之外,很多人崇拜他则是为了祈求平安,甚至消灾解厄。又如惭愧祖师信仰的变异:台湾南投县中寮、鹿谷、竹山、鱼池、南投一带的惭愧祖师来源传说与原乡差异颇大。与前述沙县人潘了拳得道成佛不同,当地传说惭愧祖师系诞生于漳州府平和县的潘氏三兄弟。他们自幼习文学武精通医术,医德高尚,常年奔走于漳州平和山区,行医采药,济世救人,远近闻名。当患者痊愈后向他们表示谢意时,他们总是连连拱手,谦虚地说:“见笑,见笑(惭愧之意)!”三兄弟一生仗义疏财,淡薄功名,后来在阴林山炼丹得道。民间相信他们决非凡人,在其生前就以“惭愧公”尊称,过世后为之立庙塑像,香火奉祀。因三兄弟得道于阴林山,故又称“阴林山惭愧祖师”。南投中寮等地惭愧祖师的造型“头戴王爷冠,身着文武装,跣足坐王位,举剑斩魍魉”,与大陆原乡手执拂尘的慈悲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再如《台湾寺庙宝鉴》中所收录的苗栗县苗栗镇三山国王庙、彰化县员林镇广宁宫和屏东县潮州镇三山国王庙三个庙宇神明的“行述”(即关于神明来历的记载),其内容与原乡的各种传说大相径庭。

  由上述可见,闽粤客家的民间信仰传播到台湾后有传承,也有变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民间信仰在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第一,拓垦时期的心灵寄托。

  闽粤客家移民在台湾拓垦初期,面临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挑战。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入垦的地区大多林箐深阻、烟瘴弥漫,充满着蛊毒瘴疠、毒蛇猛兽,生命安全受到危胁;而原住民的出草和各类械斗,更使其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客家先民们非常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祈求有神灵能够庇护他们战胜各种困境。原乡的守护神,往往成为他们心灵寄托的首选。台湾各个香火旺盛的三山国王庙流传的神明“显灵”传说,大多彰显神明在帮助信众战胜天灾、消除疫病,赢得与少数民族或不同祖籍者的战争和保持地方安定等方面的功能,即是拓垦时期先民心理需求的反映。南投部分地区惭愧祖师的“武装守护神”造型,学者认为其原因之一便是出于“防番”的需要。

  第二,祖籍认同的象征。

  台湾的三山国王庙都十分强调其与大陆原乡的关系。根据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社寺台账的记载,民间普遍相信,直接从揭阳“霖田祖庙”分香(或分身)的有四庙:彰化县永靖乡的甘霖宫、同县社头乡的镇安宫、同县溪湖镇的霖肇宫和宜兰县员三乡的三山国王庙。以后此四庙又各有分出。这些真实的和虚拟的“分香”关系,构成了一个地域性的祭祀和信仰网络,表达了某种以祖籍认同为基础的地缘性关系的存在。屏东县潮州镇三山国王庙有一副楹联:“忠节永流芳庙宇堂皇安海岛,主仁堪敬奉神恩浩荡庇潮民”,即表达了这种以神庙作为祖籍认同象征的心理。彰化定光庵殿内有一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立的牌匾,上书“济汀度海”;殿中两幅楹联,题曰:“活百万生灵迹托鄞江留一梦,觑三千世界汗挥线地有全人”;“古迹溯鄞江换骨脱身空色相乎园光以外,佛恩施台岛灵签妙语示吉凶于前定之光”,亦充分反映了这种祖籍认同。位于港口和市镇的神庙还往往成为较大地域的同乡组织的所在地。例如,彰化三山国王庙“系昔时潮州来台居民鸠资公建,以贩卖鱼苗业者聚会之处,堪称潮州同乡会馆”。而全岛性的“潮州会馆”则是位于府城台南的三山国王庙,该庙建于乾隆年间,其后殿有客房五间,专供潮州商贾投宿之用。庙内建有韩文公祠,每年元宵祭祀时,还演潮剧奏潮乐以酬神。彰化定光庵和淡水鄞山寺都充当了当地的汀州会馆,成为后来移民的一个落脚点和接待站。鄞山寺左右两边护龙内共设有14个房间,这些房间就是为接待渡台的汀州绅商而准备的。庙方还遵谕在山埔内南畔山麓划出冢地一块,“定界为汀人寄葬坟地”。据李乾朗调查,直到日据时期,“汀人来台数量渐减,鄞山寺的功能亦逐渐转变,‘会馆’的性质趋淡,而作为一座佛寺的性质趋浓。”

  第三,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华南地区,乡村庙宇往往是社区地缘关系最重要的标志和象征。庙宇一经建立,除了成为民间信仰的中心外,往往在村落的内部事务、自卫和村际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乡民的社会交往、公共娱乐、日常教化和社区认同的强化均有很大意义。与大陆原乡相比,台湾移民社会中宗族组织及祠堂的影响相对薄弱,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村落组织(和村落联盟)在乡村基层的社会控制中有更大的作用。因此,庙宇的社会控制功能也就更为直接和明显。如淡水鄞山寺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立的“善后章程条款”碑文中有如下的一些规定:“鄞山寺系台北汀众公建,所有本寺祀业,应由本地汀人办理。公议有事项商确(榷?)之处,亦由本地汀众集合议决”;“公议鄞山寺对于各庙,本有互相庆贺之举,自应遵行。至于在地绅董实心办理,及实有与劳寺中善后各事宜者,若有喜庆,应行恭贺,由董事闻众集议,妥筹办理”;“公议董事必由汀众公议遴选殷实老练之人,秉公办理。倘遇有应行改易者,仍由众议公举接办,以垂定章”;“公议每年春季祭典之时,各董事务宜整肃衣冠,早晨参拜,汀众亦然”。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鄞山寺的董事是“由汀众公议遴选殷实老练之人”组成,这些人既是寺庙的领导人和管理者,实际上也是乡村中的有权有势者,控制着乡村社会的管理权。

  第四,台湾与大陆交流的桥梁。

  自1980年代以来,台湾三山国王、惭愧祖师和定光古佛的信众纷纷组团到大陆原乡寻根问祖,拜谒祖庙,促进了台湾与大陆原乡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些交流活动中,还出现了在台湾形成的一些新的信仰特征传播到大陆原乡的现象。1992年,南投中寮村“长安寺”(惭愧祖师庙)的信徒在黄万进先生的率领下,前往大陆找寻祖庙。他们由广东梅县的阴那山灵光寺找起,却无功而返。待曾姓家族寻根探源,找到其原乡祖厝后,二度前往降乩请示,才确定祖庙是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的“乐真寺”。1994年,黄万进先生率众护驾“二祖师公”“返乡探亲”。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乐真寺所有神像器皿均被破坏,因而乐真寺想留下“二祖师公”的金身,被长安寺随行“护驾”的善男信女们拒绝,并允诺隔年送祖师公神像一尊回祖庙。1995年,黄万进先生率众信徒从台湾护送一尊新刻的祖师公神像与天公炉,赠送给原乡祖庙。至此“戴王冠,着文武装,持剑跣足”造型的“惭愧祖师公”,也传回原乡故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传播方向。

(本文刊载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李翠玲]从结构制约到志愿参与: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现代转化
下一条: ·[华智亚]热闹与乡村庙会传统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