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作者:张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28 | 点击数:10488
 

二、20世纪前半叶专业学者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和传教士的传教目的不同,美国来华教师、学者的研究则带有更多学术目的。这些学者有的是把民间文学作为其研究计划的一个分支,有的则是专门研究。像美籍德裔民俗学家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1901-1989)专精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研究,著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他的工作主要依靠典籍、文献和别人的搜集,而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直接从民间系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果。

  与明恩溥、何德兰的工作方式类似,美国教师诺曼·皮特曼(Norman Hinsdale Pitman,1876-1925)于1909-1912年在北京教英语,工作之余搜集歌谣、故事。他的《中国神奇故事》(1910)、《中国玩伴(拾穗男孩)》(Chinese playmates,or,The boy gleaners,1911)、《中国奇谭》(1919)等,至今依然是影响美国读者对中国想象的重要出版物。皮特曼这类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更多带有文化传播和普及的目的,学术研究目的并不突出。相较而言,约瑟夫·洛克等学者的研究在相关专业领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美国博物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是1922年,美国农业部派他到云南调查植物资源。他直到1949年永远离开中国,其间在中国生活了27年。他的足迹遍布滇、川、康、藏、甘等地,但主要时间是在云南度过的。他被纳西族别样的文明社会深深吸引,尤其是他敏锐地察觉到东巴文经籍象形文字蕴含的巨大学术价值。

  洛克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和纳西学两个领域。正是不畏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广博的学术涉猎,使他在纳西族东巴文研究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纳西学之父”。他一生搜集了8000多卷东巴文经书,分藏于哈佛大学、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基金会图书馆等处。洛克还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了9篇文章,拍摄700多张照片,是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西南地区文化史的珍贵资料。洛克对东巴文经书的注解,是与丽江数十位东巴合力完成的,这保证了注解的可靠性和学术价值。他的著作《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1947)和《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1963-1972)在身后享誉学界。

  同样在西南地区,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1962)的研究也对后世影响深远。葛维汉虽然有美国浸礼会牧师身份,但他的研究工作有较强学术目的,其学术价值和专业性与其他传教士不可同日而语。葛维汉的学术领域涉及人类学、考古学、比较宗教学、语言学、博物学等,民间文学的搜集主要是服务于他的少数民族研究。1932年,他在成都记录了珙县苗族歌手演述的故事和歌谣,后多次深入珙县调查。他在苗族人熊朝嵩的协助下,搜集整理了752则神话、故事、歌谣,返美后将其中大部翻译为英语,撰写了《川苗的故事和歌谣》《川苗传说》等著述。他在川南苗族中搜集到的“洪水后兄妹婚”类型神话,对当时中国兄妹婚(伏羲女娲)神话研究有广泛影响,比如1938年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就提到他的研究。芮氏文章发表时葛维汉的成果尚未发表,芮逸夫说:“前月四川华西大学博物馆主任美人葛维汉氏在金陵大学演讲川南的苗子,所述洪水故事也和《鸦雀苗故事》的前段很相像。”

  葛维汉在华工作37年,被誉为“人类学华西学派之父”。葛维汉先后师从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柯尔(Fay-Cooper Cole,1881-1961)、叶长青(J.Huton Edgar,1872-1936)学习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还曾是美国民俗学会的会员。他1911年初次来到四川,以成都为中心,先后到川南、川西的彝族、藏族、苗族、羌族地区调查。他的成名作《羌族的习俗与宗教》获得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s),该书中他把羌族的民间故事、歌谣作为专门章节。对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整理和运用是他从事民族研究的鲜明特征。

  与葛维汉工作方式相似的还有蒙古学大家鲍培(Nicholas N.Poppe,1897-1991)。鲍培出生于中国,后回到祖籍国俄国,1949年迁居美国,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虽然鲍培的主要成就在语言学和八思巴文字学,但是正因为对蒙古语、汉语、德语、俄语等语言的精通,使得他的民间文学研究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功底。他根据自己在华期间的调查,1937年用俄语写了《喀尔喀蒙古人的英雄史诗》,后来在美国翻译出版。这是“格斯尔”史诗研究的重要著作。

  除了来华工作的美国学者之外,还应该注意到,海外华人也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力量。除了像《金山歌集》(1911)《金山歌集二集》(1915)这样加州华人自己搜集整理的歌谣集之外,美国学者也会从美国华人中搜集中国民间文学。比如1950年,印第安纳州的大学教师Louise P.Olsen从他的中国学生Anna Ding-ah Wong那里听来了一则中国鬼故事。这位女学生的汉文姓名已无从考证,她是来自香港的广东人。Olsen先是简单记录故事,后来逐字誊写编译,把这篇讲树精和书生的《中国鬼故事》(A Chinese Ghost Story)发表在当地的民俗学杂志Hoosier Folklore上。由这些线索可见,在美华人民间文学研究是一个特殊领域,囿于笔者目力所限,留待将来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20世纪前半叶,专业学人对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译介,大大补充了传教士搜集工作研究深度和系统性不足的缺憾。他们的研究依托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且具备良好的多语言训练,使其成果至今依旧葆有学术影响力。他们的工作也为20世纪后半叶来华从事研究的专业学者奠定了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40年
下一条: ·[祝鹏程]2018年民间文学研究报告: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高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辽宁大学新增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胡港]学科立场与搜集整理问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价值·[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
·[林继富 杨之海]科学化、整体性民间文学记录的探索·[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