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09 | 点击数:8583
 

摘要:若将民俗学与民俗生活的对话关系划分为五个层级,就会发现任意一个层级的学术成果都只能在同一层级,或与相邻上下两个层级之间进行有效对话。前沿学术的跨层流动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延滞,还表现为数量不断减少、信息大幅递减的特征。理论民俗学若要下沉到生活实践当中,必须经由理论接受,以及常规科学的应用,再通过学术周圈的扩散,落实到地方文化圈,才有可能进入第四层级民俗精英的视野。所谓“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既包括跨层对话的不可通约,也包括学术介入生活的空洞无力。学术和生活本来就是不可通约的两个世界,学术工作者既不要对学术干预生活寄予过高的美好期许,也不必为学术妨碍生活背负过重的伦理包袱。学者与民众的关系没有技巧可言,只有生活中坦诚友善,思想上求同存异。

关键词:学术对话;学术伦理;学术层级;学术干预生活;田野作业;


  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以下简称“《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出版之后,“内心里时常还有一种期待,总想听到来自田野的回音”,但现实令他很失望,多数当事人的反馈都是:没读!即便读了,也主要是从书中找出自己的化名,然后看两页就完了。部分“民俗精英”的态度甚至让陈泳超略感意外,以何新木的回答为代表:“你们的写法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就是通俗。庙上计划搞一个小册子,通俗的话,是一个宣传力度。说得再深入一点,宣传得多了,钱就多,就可以盖庙,就是这样。”

  真正认真阅读《背过身去的大娘娘》的村民,目前看来只有被陈泳超视做民俗精英杰出代表的罗兴振。正是罗兴振的《〈背过身去的大娘娘〉读后感》,引发了一场各说各话的关于学术与生活的伦理讨论。

一 学术层级的金字塔结构

  最先拿出讨论文本的是吕微,洋洋洒洒十二万字,令我望洋兴叹。户晓辉回复说:“你的论证以崭新的思路大大推进了我们对民间信仰与迷信的理论界限的思考,这个世界‘民俗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终于让你的才能与勇气攻破了,这是中国民俗学的骄傲和幸事!当然,大作的难度也是愚弟非头脑清醒时不能读也。”我回复说:“晓辉尚且‘非头脑清醒时不能读’,我这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眼睛,更是望洋兴叹。我想我还是等着看泳超删减后的通俗版,再看看有没有能插得上嘴的地方。”而陈泳超则自称其删减策略是:“我对于吕微的各种标签其实都直接跳过不去多管的,爱咋说都行,我只看要得出什么结论。”

  上述四人的对话明显形成了一个学术对话的层级“吕微——户晓辉——陈泳超——施爱东”,或者“理论民俗学(吕微/户晓辉)——常规民俗学(陈泳超/施爱东)”。

  我们再从田野对象的一端来看,尽管拿到《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一书的村民不少,可是,认真阅读的村民却微乎其微。民俗精英罗兴振是个例外,他在给陈泳超的信中明确说到:“一篇‘序言’、一篇‘绪论’,我费尽心机的读了七八遍,怎么也看不懂。”序言是吕微写的,绪论则是陈著中的理论阐释部分。

  那么,能够引起罗兴振观点共鸣的是哪些学者的著作呢?罗兴振在信中特别标示了作者的身分和头衔:三晋文化协会会长刘合心的《舜耕历山考辩》、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为《舜耕历山在洪洞》撰写的序言、《尧文化》杂志主办人蔺长旺的《舜耕历山考辩》、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的《祖槐》、著名学者周文杰的《帝舜老家在何处》、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马志正的多篇宏论和专著《尧舜与古历山研究初集》等。仔细一看,多是山西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文化学者。

  用陈泳超的话说,“主要只是一些有特殊文化情怀之人”,他们都是学术界或者准学术界的文化人士。其中山西大学刘毓庆的序言最值得玩味,他说:“有人问我舜是否真的耕播于此,我说,我愿意相信这是事实。”这句话恰恰证明了陈泳超对其“特殊文化情怀”的判断。作为知名学者的刘毓庆,这句话是明显留有余地的,他只是从情感上愿意相信,他决不会说出“舜耕历山在洪洞无可非议”(陈立夫语)这样的断语。

  此外,《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已经充分揭示了民俗精英“既熟稔当地流传的各种传说形态,同时又有意识地加以选择和改造,积极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特点。可见民俗精英是上承具有特殊文化情怀的在地学者(应用民俗学者),下联走亲活动的广大村民(普通民众)的中介环节。

  综上,从田野对象或者说地方文化一方的角度来看,地方性知识的对话层级是“应用民俗学者——民俗精英——普通民众”。

  如果说不同领域的学术是以块块来划分的,如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那么,同一学科内部,则既有块块的差别,也有条条上的层级。比如,户晓辉就从“人文价值”的角度进行了层级划分,认为“自由之学才是人作为人的最高的、最难的学问,也是最值得追求和践行的学问”,因此,判别学术价值的层级标准是:“看能否促进我们觉识并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权利、自由与尊严,离这个目标越近的,价值越高,反之则越低……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解放和拯救功效的实践知识,显然高于那些单纯扩大知识面的经验知识。”

  当然,区分层级的标准不是惟一的,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试着以“学术与生活的距离”来划分民俗学与民俗生活对话的层级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将上述两个对话层级相加,就可以得到图1的金字塔结构。

  如图1所示,我们用金字塔结构将学术与生活的关系划分为五个层级。借助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将本文出场人物一一归入到这个金字塔结构中。第一层级理论民俗学以吕微、户晓辉为代表。第二层级常规民俗学(或者说经验民俗学、实证民俗学)以陈泳超为代表。第三层级应用民俗学(或者说实用民俗学、地域民俗学)以刘合心、蔺长旺、周文杰、马志正等一批地方文化学者为代表。第四层级精英民俗观以罗兴振、何新木等人为代表。第五层级大众民俗观指的是在普通村民中普遍流行的民俗观念,这里所说的普通村民,主要指的是那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民俗精英引导,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中的“亲戚”们。

图1 学术与生活的金字塔结构

  当然,学术与生活的层级不等于学者个人的层级,有些学者可能会同时游移于多个层级之间。以刘毓庆为例,当他思考“打结理论”的时候,他处在第一层级,当他为《舜耕历山在洪洞》撰写序言的时候,他处在第三层级,而更多的时候,他处在第二层级。再以巴莫曲布嫫为例,当她写作《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公约〉“两个中文本”的分析》的时候,她处在第一层级,可是当她亲力亲为地站在“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能力建设培训班”讲台上为各地民俗精英开设培训讲座的时候,她把自己摆在第二至第三层级之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
下一条: ·[陈泳超]理智、情感与信仰的田野对流
   相关链接
·跨国学术对话是精神盛宴·艾尔·巴比谈社会调查的职业伦理
·[笔谈]我们如何进行学术对话·[吕微]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
·“武汉宣言”向学术不端行为宣战 ·[陶立璠]回答一种责难
·[赵世瑜]学术规范凭谁定?·[祝秀丽]伦理质询:家乡民俗的田野研究
·网络时代的学术对话: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