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兴盛与“丝绸之路”沿线生活的民族对宝物有特别的情感有关,与行走在“丝绸之路”的西域诸民族对宝物的向往有关。“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类型丰富,形态各异,功能多样,反映和体现着各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与和谐的民族关系。宝物故事的传承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宝物故事讲述、接受的过程就是各民族间相互理解、认识的过程。
关键词:宝物;类型;民间故事;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王丹,女,湖北浠水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
“丝绸之路”沿线活跃着不同民族,他们携带各自拥有的物资,交换需要的生活用品,其中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凭借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和学识智慧,寻宝、识宝、鉴宝、得宝或失宝。本文聚焦“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类型展开研究,探讨“宝物”类型下不同民族交流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关系。
一、“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的宝物故事
“宝物”是人类渴望得到并拥有的神奇之物。在与自然、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寻求“宝物”的支持和帮助,由此与之相关的宝物故事得以诞生,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例如《山海经》中有“食之不饥”的祝余草、延年益寿的“不死水”等,这些宝物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故事中出现“出米洞”“聚宝盆”“摇钱树”“宝葫芦”以及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等,实现了人们对食物、对财富的普遍诉求,也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常见母题。然而,生活的多样化、多元化使得人们对于宝物的需求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逐渐朝向了与美、与善、与力有关的物质,相应表现为玉石、贝壳等品类的宝物。它们承接着从原始时代的实用性物质走向偏重审美意味的物品,也就是说,中国民间社会的“宝物”既有历代民众认同的宝物,也有不同时代民众生活中产生的宝物。宝物故事中的“宝物”类型及功用也在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的故事讲述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生活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众多。历史上,匈奴、突厥、粟特、吐蕃、鲜卑、柔然、回纥(鹘)、契丹、西夏、蒙古等早期民族都活跃在这条道路上,他们有的时候甚至成为控制“丝绸之路”的重要力量。这些民族行走于“丝绸之路”多以商业贸易交换为目的,“使公私往来,道路无壅,彩宝交易,中外匪殊”(1)“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2)。在他们中间,寻找宝物、鉴别宝物的故事异常丰饶,尤以“胡人”(3)为宝物故事的主要角色。不仅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胡人及其后裔,而且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波斯人”“粟特人”等,都有丰富的经商经历,他们对“宝物”有着特别的感情,也具备特别的“宝物”知识。
我国现今仍然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藏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裕固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2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继承了先前宝物故事的讲述传统,并且根据不同时代的民众生活创作了新的宝物故事,宝物故事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喜爱的故事种类。这些宝物故事中的“宝物”既延续了历史上“宝物”的属性,也不断丰富了“宝物”的类型,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与宝物关系的时代性生活,以及以宝物故事为中心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宝物故事大致包括回族采宝、芝麻开门、孩子的宝藏、蛇罐、银器搬家、石马、宝扇、蜈蚣的珠、龙珠、画师、会飞的竹马等(1)。这些宝物故事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生活需要基础上的渴望与想象。“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是民众在长期实践中改善生活、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法宝,并且形成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生活内容,围绕“宝物”建构的宝物故事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重要的叙事传统。因此,尽管民族不同,信仰存在差异,但是,因为“宝物”和宝物故事的共同性和共享性,“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具有了共同的生活追求和口头叙事,这些亦成为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宝物故事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文化共同体建构的内容与边界。不同民族共同讲述宝物故事,加强了他们彼此的理解,宝物故事也成为民族关系的润滑剂。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众多,不同的宝物传递了不同的生活、思想和信仰。那么,宝物故事中的“宝物”究竟有哪些类型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