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作者:林继富 彭书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18 | 点击数:7983
 

摘要:苗族“花场”是生活场域,也是记忆场域。“花场”被民间故事讲述人不断建构,围绕“花场”记忆场所呈现了规范、系统的生活记忆。通过不断在民间故事中对“花场”的确认,并建立一系列与“花场”相关的人物、事件,强化了“花场”的历史纵深感和民族认同感,展示了苗族民众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

关键词:“花场”;民间故事;记忆场域


  民间故事讲述在一定空间内进行,这些空间因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呈现不同样态。民间故事讲述的空间是生活空间,也是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空间,在这个空间内,讲述人的生活世界与故事世界交织,故事中建构的传统世界与当下社会交织。因此,民间故事是记忆的文学,这种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因为空间而产生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民间故事是讲述人、听众共同记忆的结果。讨论民间故事的意义、功能离不开民间故事讲述和传承空间,离不开民间故事在记忆场域中的特殊性。“花场”就是苗族民间故事讲述人不断建构的记忆场域,那么“花场”在讲述人那里是如何被建构的?以“花场”为中心的民间故事记忆场呈现怎样的形态?

一  故事讲述人建构“花场”记忆的类型

  苗族是爱讲故事、爱唱歌的民族,他们将故事和歌谣作为重要的记忆方式和记忆内容不断传承,在苗族故事讲述和歌谣演唱中,“花场”成为重要的记忆空间和记忆内容。

  苗族“花场”又名“赶花场”,多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一般选择建在村子旁边向阳的坡上。苗族“跳花”与苗族生活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跳花”活动的时间因地域差别有所不同,但大多数苗族“跳花”安排在农历二月到五月之间。“跳花”活动始终围绕“花树”进行,具体分为讨花种、砍花树、栽花树、拜花树、转花树、迁花树、送花树等七个部分。花场“跳花”,芦笙舞是主要活动内容,几百对芦笙手围着花树边演奏边舞蹈,以花树为中心转而不止,从栽花树至送花树,从未停止。苗族花场芦笙舞者有的头戴五颜六色菁鸡尾羽插成圈的英雄帽,帽的周围裹以红布。苗族花场芦笙手多是英俊的小伙子,基本舞步为三步一蹲。他们或成对一起,或几人一排,边吹边走,汇成圆圈流动。跳花高潮“回场”时,要举行“芦笙叩拜大礼”。

  苗族民间故事讲述人将“花场”作为记忆框架,苗族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性在“花场”的记忆框架中被建构和传承。同时,讲述人在生活基础上,围绕“花场”展开叙事,由此建构了苗族传统的故事记忆场域。

  “记忆场域”是历史记忆依附的媒介、载体和场所,它是构成记忆框架的重要因素,并不断唤醒记忆,使记忆保持活力,这些历史记忆的目的指向族群身分认同。“记忆场域”是“任何能在集体层面与过去和民族身份联系起来的文化现象(无论物质的、社会的或精神的)”,也就是说,“记忆场域”既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对于苗族“花场”来讲,民间故事讲述人建构的“花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现实“花场”为基础的记忆场域

  讲述人建构的“花场”,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呈现,具体来讲,苗族民间故事中的“花场”包括以现实生活为中心构成的“花场”内的所有物质。

  “花场”的空间构成包括自然场所和社会场所,也包括故事所建构的神仙居住的场所及人居住的场所。苗族民间故事讲述人在故事中描述了不同性质的“花场”。

  有一年,鲁匝听说玉帝家要举办一次规模最大的花场,人们早在几个月前就做好了赶花场的准备。到那一天各地去的人很多,……鲁匝想:人人都说玉帝家的花场好玩,究竟这花场是什么样子呢?虽然我一件好衣服都没有,也去一哈,看看热闹。这么想,他就起身走了。

  玉帝的“花场”有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周边的苗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民众。天上神仙的“花场”在苗族民间传说中十分神奇。《苗族花场的传说》讲:

  有一年,咯米无蚤(苗语,其意为“玉皇大帝”)登基不久,为了抬高他的名望和地位,准备开天辟地办一个很有名气的花场。咯米无蚤招集天上的芦笙手,来吹芦笙耍花样比手脚,他要挑选一名有本事的芦笙手来做花场的主角,芦笙手们按时间纷纷赶到咯米无蚤家,经过七天七夜的紧张激烈比赛。结果,没有一个芦笙手中咯米无蚤的意。咯米无蚤找不到一个中意的芦笙手,焦虑得坐卧不安,连续几天饭菜都没下肚。

  当时只有天上有“花场”,于是“赶花场的人又提出来,凡间和天上应分开。要求咯米无蚤把花种分给凡间,允许在凡间设花场。咯米无蚤感到凡间和天上混杂,不好收拾,招呼不好又要遭到人们的唾骂,就把花种分给凡间人,允许在凡间设花场。”苗族民众将“花场”作为提升地位、扩大影响的场所,也是苗族民众获取认同的场所。当然,苗族将“花场”说成是天上神界所有,人间花场由玉皇大帝赐予,这只是传说,但是这种将“花场”赋予神圣性的解释,表明了苗族民众对“花场”特殊功能的肯定。

  恳蚩噌谷嬷奏的美名传到闹盖导配饶的耳中,他决心去会一会恳蚩噌谷嬷奏。恰巧他满十八岁这年,肯执家要在天上举办一个热闹的花场,天上和地上的人都忙着赶去跳花场,闹盖导配饶就想到恳蚩噌谷嬷奏家去借衣服,趁便会一会她。

  这里的“花场”在闹盖导配饶18岁时举办,是否意味着苗族举办“花场”具有人生过渡仪式的意义?

  汉松盼望着分花寨跳芦笙节日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已提前两天做好准备,到时便穿上新衣,带着芦笙和干粮出发了。他跋山涉水,两步并做一步走,一天半走完了两百里路程,终于来到了分花寨。

  这时的跳花场上人山人海,吹芦笙的吹芦笙、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实在热闹。

  阿姆斯背起芦笙,骑着马来到了黑苗城。阿姆斯吹着芦笙,围着大鼓跳开了,全黑苗城的人都前来观看,个个都佩服得点头啄脑。

  “花场”是苗族民众以芦笙为核心的娱乐性活动,在花场里,吹芦笙、唱歌和跳舞,场面热闹、壮观。

  蒙子酉就砍了一颗又高又直的杉树,修枝剥皮,染成红、白两色,解下他腰间系着的红布带,拴在花杆一端,立在一个最高的山峰上,用来召集苗家儿女。

  “花场”中的男性往往以特有的方式引起女性注意,“花场”上青年男女是主角,他们可以在“花场”上自由表达爱慕的情感。

  上述故事中描述的“花场”举办场所,有神仙居住的天上,有凡人生活的村寨。无论是天上的“花场”,还是人间的“花场”,人、神都可以参加。在“花场”上,人、神没有等级差别,没有特殊待遇。在“花场”上,神也好,人也罢,才能和美貌是赢得尊重和欢迎的条件。在民间故事中,多才多艺的青年与蠢笨粗鲁的神仙相比,更容易获得美貌姑娘的青睐。“花场”更多意义上是人间欢乐的场所,尽管天上神仙的“花场”规模更大、更神奇,但是功能却是一样的。与“花场”相关的所有记忆,是在人神同乐的场所中展开,是在人神同乐过程中得以进行。

  芦笙是“花场”活动必不可少的乐器,民间故事建构“花场”中的芦笙承载着“花场”的记忆。芦笙是苗族民众喜欢的乐器,自古以来就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相传苗族祖先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此,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有些故事讲到苗族过去没有芦笙,后来在与动物打交道过程中发明了芦笙:“从前,人间没有欢乐的年节(苗年节和春节),也没有芦笙……蜜笛(苗语,蝉的一种)飞到天上,天上人要它学芦笙叫……天上人很高兴,把‘年节’捆在一头,芦笙捆在一头,让它挑回人间”。“芦笙”的出现与“欢乐的年节”联在一起,这种特点是苗族芦笙的根本属性,从来就没有改变。

  苗族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花场”是芦笙演奏会,是展示芦笙文化的场所。这里的芦笙往往与技艺非凡的青年男子联系在一起,青年男子来到“花场”以展示芦笙技艺演奏获得姑娘的青睐。

  不一会,远处传来一阵芦笙声,芦笙声越来越近,只见莫嘎都边吹边跳,成千上万只蝴蝶围绕着他,各种颜色都有,呼啦啦地朝岔路口涌来。

  他进芦笙堂吹不到一圈,姑娘们都向他围拢过来,跟随他的芦笙调子跳;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把眼光投到这个后生身上,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小伙子演奏芦笙的技艺出神入化,蝴蝶围着他转,姑娘围拢在他身边,男女老少将目光投向他,故事通过演奏芦笙,围绕演奏芦笙的小伙子,将苗族民众的节日生活记录得生动有趣,因此,苗族民间故事中将“花场”与“芦笙”结合,以芦笙记忆“花场”就是苗族民众生活的记忆、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的记忆。

  “花房”,又称“玩郎房”,在苗族“赶花场”过程中经常出现。《闹盖导配饶与恳蚩噌谷嬷奏》讲到:“两个来到恳蚩噌谷嬷奏家寨前,姑娘先把闹盖导配饶安排在花房里,自己才回家去。”“有一天黑人庆路过杨令公门口,被令公的二女看见,二女就爱上了黑人庆……双方议定日期会(会合者即苗人称为玩姑娘),……果有一日二女去玩郎房去等黑人庆。”“花房”专供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相会,“故事中提到一种玩郎房,这是一种简单的小屋,专门为青年男女说爱或私奔时休息的场所。”在故事里这种小屋被描述成没有男女双方家长在场的场所,可见苗族“花房”是自由恋爱生活事实的真实记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刘先福]民间叙事文类的界定与转换
下一条: ·[黄景春]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