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作者:林继富 彭书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18 | 点击数:7294
 

二  从“花场”关键要素到民间故事“母题”

  苗族“花场”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由多种物质构成的关系空间,这些物质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历史信息,“花场”上带有标志性的文化“物质”成为苗族民众讲述的对象,成为建构民间故事的母题,由此展开的叙事具有浓厚的历史记忆色彩。具体来讲,苗族“花场”关键要素被讲述人建构成民间故事记忆母题的有:

  (一)“跳花场”记忆

  苗族“花场”因为“跳花场”而存在。“跳花场”是“花场”文化核心,围绕跳花场构成的文化记忆成为“花场”历史传承的重要内容。苗族为什么要“跳花场”?不同地区的苗族有不一样的解释。

  先前,苗家男婚女嫁,由父母包办。有位名叫戛水的女孩,父母逼她嫁给不合心的男人,她气得不吃不喝,编了很多悲歌来唱。一天,戛水爬到仰望坡(即三口塘)采蕨菜,边唱边哭。有位小伙子名叫何木与戛水有同样的遭遇,他竖起耳朵听戛水唱悲歌,不知不觉走到戛水身边,也跟着唱起歌来。他俩越唱越伤心,都哭成了泪人。戛水姑娘想,男婚女嫁为什么要父母包办?为什么自己不能做主。于是,他们决心冲破父母包办的旧习羁绊。这样,戛水对何木唱起情歌来。何木听了,也跟戛水姑娘对唱起来。唱到傍晚,他们找来一束映山红当媒人,两颗樱桃当鲤鱼,白泡儿当甜酒,山茶花当糯米饭,高高兴兴成亲了。他们不敢回家,就住在山洞,挖山开地,修了房子,过着幸福生活。由于何木和戛水在山上相遇成亲的那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后人就把这天定为跳花节。

  三口塘苗族“跳花场”来历代表了苗族对“跳花场”记忆的基本类型,“花场”的核心是青年男女,在“花场”上,他们唱歌、吹芦笙、寻找爱情,寻求友谊,这些记忆充满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小花苗族支系流传“跳花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尺木冷的地方,各村寨相距较远,往来不便。有一个叫冷董的大户人家,儿女多,个个如花似玉,但很少与外寨青年来往,很难找到称心的配偶。冷董很为儿女婚事操心。他想出“咕簸”(跳花场)的好办法,并把跳花节定在每年正月和二月。花场举办的那天,周围人们都赶到冷董的花场。冷董在花场正中竖起一棵常年葱绿的香樟树叫“挫薄”,做为花场的标志,选择能歌善舞的人围着“挫薄”唱歌跳舞,各村寨的青年男女在花场中自由相识,青年们借此以舞择婿,以歌择妻。花场结束后冷董的儿女们都寻找到了自己的如意伴侣,了却了冷董多年的心愿。其他地方的苗族村寨竞相仿效,花场的习俗从此流传下来。

  “花场”解释以故事记忆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在苗族民众口中津津乐道地传播,意味着这种解释是生活化的,也是历史性的。苗族“花场”是为青春期男女婚恋提供交往的生活空间。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族支系,与外界交通和联系困难,避免血缘婚姻就会变得很困难,故寻求民族文化群体内部的远缘婚姻就要寻求一种方式,每年一次的“花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动因下发生、发展。民间故事中讲述由寨老出面组织花场,为年轻人提供交往的场所和机会,解决族群子孙繁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苗族民间故事选择以交往、交流为手段,以“爱情”为“花场”记忆主题成为再自然不过的文化记忆了。

  (二)“插花树”记忆

  古时候,男人出嫁,女人管天下。当时地上没有花,也没有花场,只有天上的人才跳花。天地之间人们通过天梯往来,地上居住的人常到天上赶花场。有个女人叫谷绕妮奏,她丈夫到天上跳花多日,她爬上天梯寻找丈夫。上天后,她看到到处开满奇花异草。她想:丈夫不回家是迷恋这些奇花异草,我何不把花树带回人间栽种,让人间遍地鲜花,留住丈夫的心。她拔起一棵花树走向天梯,不小心花树从手中滑脱,落向人间倒插在地上。从此地上有了鲜花。但是,因为是倒插入地的便不能像在天上一样四季开花,只有在春天才开花,苗族也只有在一年的春季举办花场。据说后来天上人不乐意别人偷了他们的花,就把上天玩耍的地上人通通赶了下来,收了天梯。从此天地之间再无往来。

  这则故事解释了苗族引种花草、栽花树的记忆,这种壮举由女性完成,发生于“男人出嫁,女人管天下的时候”,表达了苗族民众对母系氏族社会的记忆。

  (三)芦笙舞者戴雉尾帽的记忆

  跳花场时,队伍前头领舞的两位是戴雉尾帽的男青年。这个习俗来历据说有个叫者查的孤儿,家无依托,靠打猎维持生计。他在狩猎中观察到禽兽行走跳跃的姿态,就模仿它们的动作。后来他又加进芦笙,把自己的创造带到花场上表演。可是没有好衣服不好意思去花场,怎么办呢?他无意中抬眼看到平时打猎集下的野雉尾巴,就把雉尾插在帽子上形成美丽的花冠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他来到花场,花场上的姑娘对他格外青睐,因此他找到了如意妻子。从此,雉尾帽就象征善于狩猎,善于歌舞的男青年形象。故事赞扬了者查祖先的功绩以及对花场上青年男子特殊装饰的解释。这种解释的对象是具体的,将解释的背景放在狩猎生活中,符合苗族生活的真实,因此,苗族“芦笙舞者戴雉尾帽”的记忆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上述所讨论的苗族“花场”的三种关键性物质,包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关键性物质就是花场的象征物,它们凝聚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反映了苗族现实生活需要,记录了苗族地理环境、婚姻习俗、历史人物事件、爱情理想、亲友聚会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内容。苗族讲述人在建构“花场”记忆的时候,不断将现实生活中的“花场”关键性要素进行创作,赋予时代性和个性化的内容,由此形成了苗族民间故事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母题。

结语

  苗族民间故事中的“花场”作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反复出现,是立足于民众物质生活场所,依附于民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需求。花场中的“人物”角色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且包括神仙等角色,在这里,人和神彼此互动,展现了苗族民众生活的基本状态。

  苗族“花场”是多层次的“记忆场所”,从现实的生活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记忆,呈现了“跳花场”者的记忆结构。民间故事通过反复讲述,强化和稳固“花场”模式化的记忆结构,成为苗族集体记忆中的重要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民众记忆被不停地唤醒,民族传统记忆也得以活力永续。

  苗族民间故事讲述人建构的“花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生活中碎片化的“花场”记忆进行系统规整。在物质层面上,“花场”活动时间、地点不断被讲述,使其在时空上得以固定和规范;在社会层面上,故事讲述对“花场”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做了清晰的划定,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被规范;在精神层面上,故事讲述了“花场”产生的原因,其中涉及到“神灵”“人祖”“祭祀”等,这是对民众信仰的规范,这些记忆资源成为重建苗族民众精神家园的有效行为。

  通过讲述人的讲述,民间故事中围绕“花场”呈现出了规范的、系统的“花场”生活记忆。通过不断在民间故事中对“花场”的确认,建立一系列与花场相关性的人物、事件,强化了“花场”在苗族民众生活中的历史纵深感和认同感,表达了苗族民众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刘先福]民间叙事文类的界定与转换
下一条: ·[黄景春]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