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
  作者:林安宁 唐培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08 | 点击数:7936
 

三、师公面具文化影像记录与民俗数字库建设展望

  2016年7月,我们把此次记录剪辑成纪录片,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恰逢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在南宁召开,来自全国的工作坊学员齐聚在这里,他们既是民俗学的新生力量,还是民俗影像记录生力军。师公的丧场活动不容易看到,也不可能这么机缘巧合让学员参与。因而,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是最好不过了。

  当笔者把纪录片《广西平果县凤梧镇韦锦利师公班法事仪式》播放给学员时,一下子让他们的心头疑惑释去。他们以此作基础,确定了小组的访谈、纪录主题,为顺利完成民俗影像记录训练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师公面具艺术影像真正发挥了它的纪录片作用!

  当然,这纪录片的作用还将不断被发挥着。对于拥有中文本科和民俗学硕士教学任务的高校,这些资料无疑成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基于对民俗学数字库的认识,早在2015年,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便申报成立数字民俗学实验室,并得到相关资金的支持。然而,光是硬件设施还不够,民俗影像记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参与。笔者虽记录了田林县祭瑶娘等多项民俗活动,但目前承担的国家课题《中国环北部湾地区民族濒危傩书的搜集、整理研究》,考虑到各方面原因,只派出了轻型团队进行调查。

  笔者遇到的困难具有普遍意义。民俗影像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它的因素起码有以下几个:资金、技术、人才和科研评价体系等。

  现实中,一些资金已向民俗影像记录倾斜,其中以《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等项目为代表,但这远远不够。民俗影像技术人才的匮乏,随着跨专业人才的涌现,这一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俗影像记录需要年富力强、肯吃苦、有奉献精神和田野能力突出的民俗学者参与,才有可能取得好效果。影像记录还需要摄像专家的参与,才可能拍出高质量的纪录片。光靠民俗学者本身的摄像技术还不够,如中国二十节气在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制作的纪录片,是由民俗专家巴莫曲布嫫与中央电视台的摄像师共同打磨完成的。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的主要因素是课题、论文和专著等,何时能把民俗影像纪录片也作为评价标准,与之平起平坐呢?

  平果县的师公面具艺术影像记录,无疑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民俗文化留下永久的记录,也留下了民俗学者探索、合作和提高的记忆。由此引出来的话题也是沉重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团队合作,更多的融洽的田野记录,以及更多的社会支持,才能建立让世人瞩目、不愧当代、泽被千秋的民俗数字库!

  (本文刊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庄孔韶]我为什么要用影像记录“金翼之家”
下一条: ·[朱靖江]追寻中国民族志电影史的学术脉络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90年前,一位美国汉学家用影像“留住”美丽的中国篮子·[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
·[杨德睿]影像的神力:高淳的庙会与禳解法·[林安宁 唐培旭]“傩书-傩俗”影像记录的“声”“文”并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中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杭州成功举办·[筱林]影像的力量
·年华易老 记忆永存·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庄孔韶]我为什么要用影像记录“金翼之家”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征片公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