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徐冰]从田野走向学术殿堂——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述略
  作者:徐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4 | 点击数:10680
 

二、对于民间小戏定位、来源与分类的争论

  (一)关于民间小戏的定义

  “民间小戏”这一词汇,无论日常应用还是研究成果中的出现频率,都远远少于“小戏”。而且“小戏”很多时候所指的就是“民间小戏”。那么什么是“小戏”或“民间小戏”呢?

  先看一些工具书的解释,《辞海》“小戏”条:“①由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各种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秧歌戏等都是。剧目大多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片段,如黄梅戏《夫妻观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等。脚色一般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偏重歌舞,并以手帕、伞、扇等为主要道具。后来有些小戏系统的剧种已逐渐上演人物众多、规模较大的剧目,大戏、小戏的区别已渐消除。有时也指大戏系统各剧种演出的生活小戏,如京剧《小放牛》、汉剧《打花鼓》等。②折子戏(单出戏)、独幕剧等的泛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对子戏与三小戏”的词条,与《辞海》“小戏”意思几乎一样,认为“小戏”包含剧目和剧种两个方面,只因没有分别叙述,略显混乱。“民间小戏”词条(张紫晨撰写),指出了民间小戏的历史、形式、内容、研究状况等各方面,但并未对其本身给出简短的定义,也未解释何为“民间”。杨亮才主编《中国民间文艺辞典》、汤草元、陶雄主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的“小戏”定义、张紫晨主编《中外民俗学辞典》“民间小戏”条,都近似于《辞海》所论。

  而学者们有这样的论述:齐如山将民间小戏定位于流行范围较小、程式化程度较浅的剧种,“小戏”即“地方戏”一词的前身。“地方戏这个名词,民国以前,是没有的。从前管这类戏,都叫做小戏。小戏者对大戏言之可也,能风行全国的,如昆、弋、梆子、皮簧为大戏;如哈哈腔、滴笃腔、蹦蹦戏、秧歌、迷糊腔等等,都算小戏,即现在说的地方戏。”,“规矩完备的,就算是大戏;不完备的,就算是小戏……就是凡发声必有歌义,动作必有舞义者,方得名为大戏;若随时可以带出一些写实的动作来,便是小戏。”(齐如山,1979:1651,1832)余从的看法代表了多半学者的观点:“地方大戏和民间小戏……又称大戏和小戏……戏曲剧种中有属于大戏形态的,习惯称作大剧种,有属于小戏形态的,习惯称作小剧种。”、“大与小只是形态上的区别,并不含有褒谁贬谁的意思”。(余从,1990:278)

  施德玉《中国地方小戏之研究》,从《中国戏曲志》各省市卷辑出“近代地方戏曲中的小戏……多达二百八十种”,分为“完全保留小戏特质的”、“以小戏为主,部份剧目已发展成大戏的”、“由小戏逐渐形成大戏,但仍保留许多小戏剧目的”、“目前已由小戏发展形成大戏,但仍保留少部份小戏剧目的”,使用的是剧种层面的意义。(施德玉,2004:56-57)

  倪锺之认为:“‘民间小戏’”就本义讲,是指长期在民间流传篇幅较短小的传统剧目,引申义又指那些影响较小,更具地方特色的某些剧种。”(倪锺之,2006)

  曾永义认为:“所谓‘小戏’,就是演员少至三两个,情节极为简单,艺术形式尚未脱离乡土歌舞的戏剧之总称;反之,则称为‘大戏’,也就是演员扮饰各色人物,情节复杂曲折,艺术形式已属完整的戏剧之总称。大抵说来,‘小戏’是戏剧的雏形,‘大戏’是戏剧艺术完成的形式。”(曾永义,1988:16)

  陈世雄则是由剧作入手,划定小戏的范围:“‘小戏’的概念在大陆戏剧界、学术界是不很明确的。它可以包括以下三种小型戏剧:第一,原始形态的民间小戏;第二,经过文人整理加工的民间小戏;第三,现代剧作家、业余作者创作的小型戏剧,包括小话剧、小歌剧、小舞剧、小戏曲等。”(陈世雄,2001:300)

  李玫概括得出“小戏”有这几层意思:①就剧作形式而言,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人物关系简明的戏;②就剧作内容说,表现普通人平常的生活内容,而与描写英雄传奇和历史故事的戏曲作品相区别;③就剧种而言,指流行范围有限,表演行当相对比较少,歌舞化、程式化程度不太高、也即技巧性相对较低的剧种,即通常所说的小剧种;④从剧作的舞台表现看,大多是角色行当局限于贴、丑的二小戏或者是由贴、小生、丑应工的三小戏。(祁连休、程蔷、吕微,2008:523)李玫总结出的四条,其中②是小戏内容上的特色;③是指剧种;①④可归为“形态”。

  谭达先《中国民间戏剧研究》则是用的剧目方面的含义:“直接由人民大众或其民间艺人所创作或传播的小型歌舞剧,反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完全是民间的。在专业剧作家中,有时也创作过一些小型戏剧,有的经过长期流传后,得到人民大众和民间艺人所加工、润色,基本上或完全民间化了,这也应承认它是民间小戏。”(谭达先,1988:30)

  综合以上各种论述,可见现在的“小戏”,包括形态、剧目、剧种三方面含义。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剧种在形成之初,都是民间小戏的形态,剧目也都是小戏的剧目。且不少剧种至今仍然上演当初的小戏作品,或在大型作品中,也仍然保留民间小戏表演的痕迹。但小戏和剧种之间并无必然的前后对应传承关系。一些学者,包括上文提到的陈世雄、施德玉等,都感觉到“近人对小戏概念之迷乱”。所谓迷乱就在于哪怕是一处表述,都有不止一层意义同时存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
下一条: ·[崔若男]多尔逊与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