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徐冰]从田野走向学术殿堂——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述略
  作者:徐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4 | 点击数:10706
 

  (二)“十七年”时期研究状况

  1949年以后,戏剧界开始用剧种概念来划分各地各民族的戏剧,并对各剧种的源流、剧目、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学者们的个人研究与国家政策指导下的文化学术建设高度统一,这是民国时期主要由学者自发的研究的状况所不可比拟的。

  以戏曲为首的民间文艺形式因其被作为思想意识形态有效的宣传工具,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小戏的形式由于易于为大众掌握、成本低、演出不拘时空,而得到特别的关注。1951年政务院所颁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为此,应广泛搜集、记录、刊行地方戏、民间小戏的新旧剧本,以供研究改进。”这可以说是对建国后的民间小戏影响最大的政策性文件。此后各地开展了大规模搜集、整理、审定、修改戏曲旧有剧目的工作。今天所见的各种传统剧目集,多为此时的成果,如:《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华东地方戏曲丛刊》、《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等等。它们中间有一小部分剧目为民间小戏,不过多少都经过整理、删削,乃至以新的意识形态为标准的过滤加工,和原先的面貌有一定距离,有些还相距甚远。民间小戏的传播、传承,靠的是口耳相传、活态演出,难得有文本记录。整改本虽然以思想、艺术见长,但是,也使民间小戏的原生态受到了破坏。

  剧目整改工作在民众文化教育、提升思想和审美品位、匡正社会风气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造就一批经典作品。不过作为学术研究,以整改本为研究对象,会偏离对象本身,更无法达到揭示真相的目的。

  建国初期剧种研究的代表作是六辑的《华东戏曲剧种介绍》。这套丛书是华东戏曲研究院在1953~1954年间数次组织调查小组分赴各省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约请专人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章而成。就华东地区主要剧种的产生、沿革、剧目音乐曲调、剧团、演员等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此后剧种史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的结论、观点,大部分至今还在沿用。另外还有一些文章,如寒声《丰富多彩的山西地方戏曲》。黄芝冈《从秧歌到地方戏》一书中的《论花旦与丑的改造》一节对丑角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深刻的评析,认为丑是民间小戏真正的主角,如果取消,民间趣味会大大减少。对丑和花旦如无正确的估价,将陷戏改工作于鲁莽灭裂。《从秧歌到地方戏》主要讲秧歌和南方的花鼓、采茶如何变为戏曲的过程。作者把劳动者们劳作时唱的歌都归入秧歌,认为只是环境、职业不同才导致名称各异。

  建国后至“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民间小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1957年之前。1957~1958年的“大跃进”,1964~1965年“以现代戏为纲”的口号,以及接踵而至的“文革”,导致“小戏”基本成为政治的图解工具。戏剧政策不断反复,不同意见者之间不断进行动辄上纲上线的非学术争论,民间小戏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至文革时则彻底中断。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状况

  文革过后的中国,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国家及研究界自身对重振戏剧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十七年时期未完成的文化工程得以继续,如以“中国戏曲剧种史丛书”为名的各地方剧种史的撰写,借鉴、扩展了不少《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的成果、观点。还有就是各种戏曲志(《中国戏曲志》各省市卷,以及各地自己编纂的戏曲志)、剧种志、剧种剧目辞典、以《锡剧传统剧目考略》为代表的一些剧目考、剧目汇编,以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等类书,其中都涉及到民间小戏。

  学者的专著亦不断出版,其中,张紫晨的《中国民间小戏》具有开山的意义,它的分类方法、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被人们奉为圭臬。此书的架构相当全面,论述范围除了汉族戏曲部分,还包括木偶戏、皮影戏和少数民族戏剧。不过,由于作者经历过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多少还是受80年代以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书中的关键词“民间”,仍然是政治意味的“人民”之义。谭达先《中国民间戏剧研究》,其观点、风格、倾向基本上和张紫晨相同,只是更加关注民俗生活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施德玉《中国地方小戏及其音乐之研究》是之前《中国地方小戏之研究》、《中国地方小戏音乐之探讨》两部书的合并修订本。施是台湾学者,不像前两者那样受大陆政治环境影响,强调阶级性,而是试图在小戏起源、分类等根本问题上突破学界明显有缺陷的成说,并客观地探讨作为民众文艺的特性和价值。还有一些戏曲专著用部分章节概述了民间小戏,如余从的《戏曲声腔剧种研究》、曾永义的《戏曲源流新论》、路应昆的《戏曲艺术论》、路应昆与海震的《长江戏曲》、李玫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小戏编》。此外,乌丙安的论文《民间小戏浅论》也属于概论的性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戏剧的文本研究空间已逐渐缩小,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将文献文物与田野调查、戏剧文本、表演与文化综合考察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同时比以往更注意运用其它学科的方法、视角。研究队伍也出现学科上的交叉聚合。除了有专治戏剧史者,还有音乐、舞蹈以及宗教、民族、民俗、历史等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自西方的各种文艺研究新方法的介绍、涌入,研究的范围、角度、方法都有了极大的扩展。从一些收录民间小戏文章的论文集,如曾永义、沈冬主编的《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定天主编的《中国花灯论文选》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
下一条: ·[崔若男]多尔逊与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