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正式有国花,始于晚清。然而“国花”的名称却至迟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考察明清时期国花名称的出现、指属及演进,探寻其间所隐寓的民间心理,对我们理解民族心态、民族习俗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花 溯源 牡丹
国花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民族心态的典型体现。中国最早在何时出现国花这一名称,最早的国花是指什么,她又是因何而被称为国花,这无疑是关涉中华民族心态、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问题。1904年(一说1903年)清王朝曾敕立牡丹为国花,并在北京颐和园为牡丹建立国花台,慈禧亲命刻“国花台”三字于石上。当代学者大都以为此乃中国有国花的起始。如果从现代意义的国花概念来看,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如果认真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在文献记载中,中国早已有国花之名,而且可以确指的仅有牡丹。也就是说,牡丹被称为国花,在钦定之前有着一个长期被民间认可的过程。惜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故不揣浅陋,特加考索,并乞教于方家。
一、国花之称的文献考察
(一)明代中期“国花”一词最早出现系指牡丹
根据笔者的考索,在明代之前古籍中虽有“南国花”、“故国花”等记载,但“国花”并非一个独立的词。至明代“国花”作为一个词始最早出现。现存最早的记载为李梦阳《牡丹盛开群友来看》一诗:
吾家何处牡丹园,扬子岗西古宋原。忽有芳菲妍岸阁,岂期车马驻江村。怜香实怕青萝掩,在野虚愁蔓草繁。碧草春风筵席罢,何人道有国花存。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原籍庆阳(今属甘肃),童年时徙居于河南开封,为明代前七子领袖。诗中所云“古宋原”即指开封一带。据其卒年可知,牡丹最迟在嘉靖九年(1530)已经有了国花之称。
明代中期另有一处将牡丹称为国花的记载。邵经济《柳亭赏牡丹和弘兄韵》有云:
红芳独抱春心老,绿醑旋添夜色妍。自信国花来绝代,漫凭池草得新联。香窥蜂蝶偏多恨,笑隔云沙亦可仙。胜赏百年拚共醉,繁华那更胜今年。
邵经济(1493—1558),字仲才,号泉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该诗虽写作年代尚无法认定,但自不晚于作者的卒年。
除此之外,明代中期黄省曾的《江南曲》三十首之二十七亦出现了国花一词:“九逵担杂英,朱门竞相买。国花委青郊,零落无人采。”
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惜其诗中之国花所指,今已无法考实。
(二)晚明牡丹称为国花者渐众且出现国花台建筑
至晚明,文献中将牡丹称之为国花者渐众。刘侗《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北京极乐寺因广种牡丹而修建国花堂的记载,国花堂遂成为考察国花起源的一条重要线索。《帝京景物略》一书刊刻于崇祯八年(1635),故周士琦先生曾据此认定国花堂的建立应在1635年之前。4然国花堂建立的具体时间,周先生却没能予以详考。其实袁中道《珂雪斋集》对此有明确记载:
极乐寺左有国花堂。前堂以牡丹得名。记癸卯夏,一中贵造此堂既成,招石洋与余饮。伶人演《白兔记》。座中中贵五六人皆哭欲绝,遂不成欢而别。
这里明确提到了国花堂建立的时间为“癸卯夏”。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为著名的公安派三袁之一。据其生卒年,则其所云癸卯夏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这比周士琦先生提出的1635年之说早32年。
在袁氏诗文中除“国花堂”之外,亦有单独提到“国花”一词者。万历四十四年(1616)杨鹤主盟,袁中道等人参与了海淀李戚畹园举行的一次文人雅集。其《海淀李戚畹园大会》诗有云:“野鹤止同家鹜狎,国花长作圃蔬看。”所谓李戚畹园乃明神宗朱翊钧外祖父李伟所建,简称“李园”。又因李伟被封为武清侯,亦称“武清侯别业”,其正式名称则为“清华园”。其故址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方圆十里,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袁中道诗中并未明确所谓的国花究系何指,但考察其园中花卉的种植情况,此一问题便不难解决。据记载,清华园“植物配置方面,花卉大片种植的比较多,而以牡丹和竹最负盛名于当时,园中有牡丹千计,……园中牡丹有很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是称花海。”可见清华园之花以牡丹最负盛名,种植极多,且有花海之称。袁中道诗中所云“国花长作圃蔬看”自是言牡丹种植之普遍、种植面积之大,故所称“国花”仍然是指牡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