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俗文学研究拓宽文学史书写格局
  作者:张清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1 | 点击数:3726
 

   提到文学艺术,人们往往将其视为作家文人的创作,而忽略了那些来自民间、少有明确署名的俗文学。事实上,除了以作家、文人为代表创作出的雅文学,民歌、民谣、地方戏、弹词、宝卷等多种多样的俗文学类型占据着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20世纪以来,过去曾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受到鲁迅、郑振铎等一批学者的重视,中国俗文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近30年来,大量俗文学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俗文学研究拓宽了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局。

中国古代文学雅俗共存

  “雅”与“俗”作为文学艺术的一对审美范畴,自古有之。“一般认为,雅、俗文学之别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文本形态,雅文学精致典雅,俗文学通俗浅近;二是思想意识,雅文学展现文人情趣,俗文学反映民间意识;三是传播范围,雅文学在文人阶层内部传播,俗文学在百姓之间广为流传。虽然以上区别并非绝对,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两种文学类型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与艺术特点。”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介绍说,俗文学主要包括小说、戏曲、说唱三种类型,此外还包括民歌、谜语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雅、俗文学可谓平分秋色。“中国俗文学有其特殊性,例如通俗浅显、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多种文体互相借鉴影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等。”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车振华看来,与雅文学相比,俗文学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手段更加灵活,既有通过书本的案头阅读,也有酒肆瓦子、歌台舞榭上的艺术表演,走街串巷的艺人可以将其传播到城市、乡间的每一个角落。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期发展演进过程中,雅、俗文学并非截然对立、泾渭分明,反而呈现出相互补充、彼此交融、双向互动的特点。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伏俊琏举例说,《楚辞》中的《九歌》本是民间祭礼仪式的乐舞歌辞,由于屈原对其修改,并配以“九歌”乐曲,这才形成了雅乐歌辞。“在宋元时期,文人群体加入到戏曲、话本等通俗文学的创作中来,至明清时期,小说、戏曲、说唱文学、民歌大盛,俗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主体。”车振华补充道,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学的发展是在雅俗之间斟酌、推敲而会通适变的。

  苗怀明认为,一方面,俗文学以其质朴、纯真、鲜活的特点,对文人群体产生巨大吸引力,不少文人自愿加入到俗文学的创作中来,他们的参与提高了俗文学品位,丰富了俗文学的创作手法,使俗文学朝着雅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雅文学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也会受到商业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向通俗化方向靠近。苗怀明进一步表示,“雅、俗文学的互动关系启示我们,俗文学的发展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是一种内部演进,也是与其他文学文化因素互动变化的过程。只有秉持着这种观点,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

俗文学研究成为独立学科

  尽管占据着我国古代文学的半壁江山,但因时代局限,在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下,俗文学始终难以被载入史册。伏俊琏发现,汉成帝时期,由学者刘向主持古书整理工作时,大量俗赋被排除在外,以至后人以为汉代只有大赋蔚蔚。清代俗文学虽发展鼎盛,但官修《四库全书》时,小说、戏剧、俗曲等宋元以来盛行的俗文学同样没有被收录进去。

  直至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俗文学研究热潮兴起。“以敦煌遗书中的俗文学资料被发现和研究为开端,胡适提出‘俗文学’之说,突出俗文学资料的重要性。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王国维的戏剧研究以及鲁迅、胡适的小说研究,都激发了学术界对俗文学研究的热情。”车振华告诉记者。郑振铎有针对性地进行成体系的俗文学研究,标志着中国俗文学(史)研究的正式确立。

  近30年来,得益于大量包含俗文学的新材料的发现,俗文学研究成为重要学术增长点。伏俊琏介绍说,在悬泉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简等出土文献中,均有俗赋发现,这让我们认识到,除了大赋,汉代还有数量众多的民间俗赋。再如,北大简、水泉子汉简对研究汉代歌谣的价值;敦煌简、居延新简、悬泉简对研究通俗讲唱文学的价值;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及相关壁画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乐舞百戏、乐府诗歌的价值。

  在车振华看来,21世纪以来,中国古代俗文学研究有两点比较引人注意:一是说唱文学研究逐渐升温,近年来陆续出版了几部集大成式的说唱文学文献汇编,为说唱文学研究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对中国俗文学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和探讨。近年来,俗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也得到了加强。苗怀明表示,在研究视野上,学术界开始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献资料,关注中国俗文学在海外的翻译与研究,国内研究与海外汉学融为一体;在研究时段上,对晚清民国时期的俗文学给予了特别关注;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查阅考证书面文献外,开始重视田野调查,关注俗文学的实际生存状态,逐渐从平面研究向立体观照转变。

在历史文化情境中研究俗文学

  学者们在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领域内,探索着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创新道路。伏俊琏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期间,关注写本文献的物质形态、结构细节、集结方式、传播类型等。在他看来,这是在新材料挖掘殆尽、传统研究模式后劲不足的情况下,对新方法的主动探索。

  系统整理总结中国俗文学研究史料已成为学界共识。苗怀明告诉记者,未来几年,他计划出版《中国通俗小说书坊资料汇编》《说唱文学文献学述略》等著作。“旨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宽文献搜集范围、渠道,拓展研究地域、时间,将工作做得更加完备到位。”

  俗文学有其自身独特性。受访学者表示,中国俗文学研究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境中进行考察。“俗文学往往在文化仪式中生成、传播,因此俗文学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文本,不能脱离它生存的文化生态。尤其宋以前的俗文学研究,要重视其原始写本的整体信息。”伏俊琏表示。车振华也提出,要重视俗文学故事的发生、演变和传播历程及背后成因,重视俗文学作为民俗学和地域文化资料的重要意义等。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02月06日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弘扬传统文化重在核心理念
下一条: ·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罗兵 苗怀明]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