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作者:韩雷 刘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3 | 点击数:6657
 

摘要: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本真性;视阈


  “本真性”(Authenticity)原本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德国学者瑞吉娜·本迪克丝(ReginaBendix)在《本真性(Authenticity)》一文中就曾对其来龙去脉做过一番梳理。2006年,李扬先生把这篇文章译成中文刊发后,“本真性”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界的热词;不少学者也开始从本真性或属性等视角来探究反思非遗的保护问题。比如宋俊华先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本生态和衍生态两种属性,本生态是指构成文化事象的相对稳定的东西,“这种东西从内看是本质,从外看是属性”;而衍生态则是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创新的结果,应该在保护本生态的基础上允许其适当的衍生变化。刘魁立先生从文化本真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在保护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保持其原有属性,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属性的模糊化和空洞化。刘晓春先生则从民俗学学科发展史的视阈切入,考察了曾经作为普通民众生活存在的文化是如何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化的;进而揭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原生态”“本真性”等保护标准被建构的复杂历史动因。

  概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是固有的还是被建构出来的,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肯定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操作层面。以上三位学者颇具代表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保护等问题构筑了坚实的平台。本文欲从本真性视阈探究考量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一、传统乞巧节:作为西和民众生活的此在

  坐落于甘肃陇南地区的西和县,至今犹存规模盛大、持续时间长的乞巧活动。传统西和乞巧节的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漾水河流域主干。作为全县最重要的地方标志性文化,乞巧活动“覆盖全县12个乡镇,279个村,30.17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6%”。

  虽然正式乞巧时间是从农历六月三十持续到七月初七,历时七天八夜,当地姑娘却从农历六月初就开始着手准备。所以从整体上看,西和乞巧节应该分为节前准备阶段和乞巧阶段。

  (一)节前准备阶段

  1.选址

  选址即确定坐巧人家。为了能够让乞巧节顺利进行,当地最热心乞巧且富有权威的女性,都会主动承担选定是年坐巧人家的义务。确定坐巧人家的标准有:首先是家中是否有姑娘乞巧;其次是家庭条件,家里是否有足够大的院落,房屋是否宽敞,因为姑娘们乞巧需要足够的空间;再次是坐巧人家是否位于交通便利地带;最后也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人是否好客,怕不怕麻烦。

  过去,当地民众认为,如果在自己家坐巧,可以让家里长期不孕的妇女怀胎生子。所以还是有人家自愿申请坐巧的。如果一直没有人家愿意坐巧,那些热心肠的姑娘们总会通过各种方法最终选定乞巧场所。一旦坐巧人家选定后,这些姑娘中间就会有一位被推举为整个乞巧活动的领导者和负责人,被当地人称作“巧头”。

  2.生巧芽、做巧馃

  乞巧节作为一种周期性的岁时节日,和其他节日一样拥有象征其内涵的节令食品和植物。巧芽和巧馃就是西和乞巧节中独具特色的岁时植物和食品。一方面精致美观的巧芽(图1)和巧馃(图2)可作为贡品敬奉给织女神,另一方面当地民众认为这些植物和食品一旦供奉给神灵,也就沾染了灵气,因此会在七月初七晚上用来卜巧。

  生巧芽所用的食材不一,由于深受地方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西和姑娘们一般选用小麦、玉米、小豌豆或是扁豆生巧芽。过去凡是要参加乞巧的年轻姑娘至少必须自备一束巧芽,如果没有,会被大家认为对“巧娘娘”即织女不虔诚,而且也没有资格在初七那天迎水、卜巧。由此可见,巧芽在整个乞巧活动中一方面作为一种乞巧工具而发挥不可替代的功用,另一方面则被看作是沟通神灵的特殊媒介。

 

图1 巧芽

 

图2 巧馃

  当坐巧人家确定之后,这户人家就开始忙于置办巧馃。将揉好的面团煎制成各色花样,也就是当地民众所说的巧馃。这些花样有象征多子的石榴花,象征财富的核桃,以及象征长寿的菊花等等。乞巧活动结束后,巧馃一般会被当地姑娘们分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刘麟]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长”与“自由”
下一条: ·[刘晓春]布尔迪厄的“生活风格”论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