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赵蕤]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
  作者:赵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1 | 点击数:9325
 

摘   要: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极具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相继被介绍到30多个国家。作为传播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日本影响颇大,不仅有诗歌、童谣、散文等4个译本,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活态表演。在文化要“走出去”的今天对《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阿诗玛;日本

作者简介: 赵蕤,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彝族民间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影响研究”(16YJA751033);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资助(2017XWD-B0304)阶段性成果。


  早在1902年鸟居龙藏就将彝族民间文学介绍到日本[注1],作为日本彝学第一人,尽管当年研究较为片面,但其试图从彝族民间文学探索日本民族来源的研究方法对后来日本的彝族民间文学研究影响深远。1902年距今已有100余年,在此期间,日本对彝族的神话、民间故事进行了大量译介与研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的今天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对外传播已成热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目前中国海外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多限于英语世界,这不利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我们应该通过语种多样性、文本类型的广泛性让其他语种的对外翻译与研究也成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对多语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对外传播研究的尝试与补充。

  目前,少数民族文学在国外传播主要依靠翻译,而关于传播与翻译的关系,德国的翻译功能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行为。作为传播中介,翻译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对话,是源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传播的过程。[1]

  彝族民间文学在日本的传播集中在两方面:从民俗学、民族学角度对彝族神话与日本神话进行比较研究;从文学角度对民间故事进行译介传播,《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属于后者,选择《阿诗玛》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因为它是第一部被介绍到日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2](P115),而且其在日本的成功传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鲜活样本。日本学者指出“在日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阿诗玛》影响最大”。[3](P34)

  一、《阿诗玛》的地位与影响

  《阿诗玛》是流传于中国云南彝族撒尼人中的叙事长诗,讲述了美丽、聪明、善良的撒尼姑娘阿诗玛与父母、哥哥阿黑过着平静快乐的日子,然而这种快乐的日子很快被打破。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地牢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哥哥阿黑赶来相救,并救出阿诗玛。恶毒的头人勾结崖神,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最后阿诗玛变成了石峰,成为回声女神,她的声音、影子永留人间。《阿诗玛》五言句的传唱方式是典型彝族诗歌的表现手法,长诗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实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因而2000年被选为《中国百年百部经典文学作品》之一,是唯一一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由于其非凡影响力,2006年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玛纳斯”、“江格尔”等同选为31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民间文学类,成为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国宝。[4](P244)从最初的采风到2006年入选非遗,《阿诗玛》收集和整理工作在中国已有近60年,最早是音乐工作者杨放教授1949年进入圭山地区采集,将部分歌词译成汉语长诗《阿斯玛》,发表于1950年9月号《诗歌与散文》上。[5](P7)大规模收集工作于1953年5月展开,持续到次年1月,共挖掘原始资料21份,经整理后相继在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这些汉语版本《阿诗玛》出版后立刻引起广大读者和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实际上《阿诗玛》最早的整理与对外传播是在19世纪末,当时在云南的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于1898年发表名为《撒尼倮倮》的文章在巴黎天主教外方总部的内刊上,文章主要介绍彝族诗歌,其中引用了一大段撒尼诗,后经美国、中国学者考证,其为《阿诗玛》。[6]这是迄今所能追寻到的第一部关于《阿诗玛》的整理和外译。

  《阿诗玛》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出版后,其浓厚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一部罕见的在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先后被译为英、日、俄、法、德、泰、捷克等30余种文字。特别是在日本,60年代接连出现几个不同译本,分别译为诗歌、童话、民谣等形式,作为50年代才被挖掘出来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虽没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在日本的影响力,却是被介绍到日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2002年日本两位女性学者再次将其重译。期间,日本人还将《阿诗玛》改编为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活态形式在日本传播,在中国民族文化要“走出去”的今天,它实在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

  二、《阿诗玛》日译本分析

  笔者将4个译本作了一份表格以展示《阿诗玛》译本概况,如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宫文华]梆子腔的起源、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
下一条: ·[王倩]作为图像的神话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
·[刘薇]《阿诗玛》汉译本跨语体特点研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