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郑振满]从民俗研究历史
——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
  作者:郑振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8 | 点击数:734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不过,究竟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在国内人类学界,已有学者对历史人类学作过解释,如庄孔韶曾发表《历史人类学的原则》,王铭铭在《逝去的繁荣》等书中,也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但是在我看来,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学术追求是不一样的,人类学者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也未必适合于我们。作为历史学者,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学科本位,探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在我的理解中,历史学者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就是从民俗去研究历史。法国历史学家勒高夫主编的《新史学》,对“历史人类学”有如下定义:“我们可以将历史人类学叫做一门研究各种习惯的历史学,这些习惯包括生理的习惯、行为的习惯、饮食的习惯、感情的习惯、心态的习惯等等”。这里的所谓“习惯”,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俗”,因此也可以说历史人类学就是“研究民俗的历史学”。

  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在讨论历史人类学时,就必须面对以下问题:一、什么是民俗?二、为什么要从民俗研究历史?三、如何从民俗研究历史?本文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就上述问题略述己见,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什么是民俗

  关于什么是“民俗”,有两个最简明的说法:其一,民俗指的是“没有教义的群众信仰和没有理论的群体实践”;其二,民俗指的是“在一个社会里争论得最少的态度或者行为”。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社会中,只要按照某种方式来说话、做事,就不会发生争议。我们平常说要“入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

  钟敬文先生曾经指出,所谓民俗应具有五个特点: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集体性是民俗最重要的特点。有些民俗涉及相关地区、相关民族的所有社会成员,是社会各阶层共享的一套规则,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实际上也就是“地方性知识”或“族群性”、“民族性”。

  类型性也叫模式性,这是民俗与其他地方性知识相区别的内在特征。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将民俗现象类型化,即归纳某种民俗的基本特征、考察相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过程。

  所谓传承性和扩布性,指民俗的基本特点是世代相承,一个人生下来就与民俗相联系,虽然可能没有人去教他,他也会习惯成自然,不假思索地继承下来。民俗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地区的民俗会向外传播,与其他地区的民俗互相影响和交流。

  民俗的相对稳定性,指它通常是长期存在的,相对稳定的,不容易被改变。比如丧葬的习俗,饮食习惯等。民俗也有变革性,但是,因为它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一旦发生了变化,那就是非常深刻的变化,可能会改变一种文化的性质。

  一种民俗,或一套习惯,包括心理的或行为的习惯,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当然,做为一种习惯,它会形成很内在的要求,但归根结底是外在于个人的东西。每个人必须接受这个规范,不然就会受到排挤,这就是民俗的规范性。在另一方面,它在对个人形成约束的同时也提供一种服务。它提供了一套游戏规则,使大家在绝大多数问题上免于争论和谈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的社会秩序。

  其实,民俗说到底就是人情世故,就是会不会做人。在一群人中,如果你按大家公认的那一套规则去做,就会得到很高的社会评价,大家都很喜欢你。如果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大家就会讨厌你,你就会有很多困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集中表现就是“礼仪”。古人很懂得民俗的重要性,注重“入乡随俗”,甚至说“人情练达即文章”。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从小学、中学就开始教给孩子们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理论,可是没有教给他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说话、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日后会带来很多困扰。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中缺乏地方性知识这一块,从乡土环境出身的孩子读书之后不能重新回到乡土环境中去,因此,对于他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而对于我们知识分子,特别是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要提高对本土社会文化的认知能力,也应该重视最基本的人伦日用知识,重新建构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们现在做历史人类学,做民俗研究的出发点。

  费孝通先生曾经多次强调“文化反思”的问题,他说,以前的人类学研究对象是异文化,我们通过研究其他文化去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从而反思自己的文化,改进自己的文化。现在我们在本土研究人类学,研究自己的社会文化,就要用乡土的文化、庶民的文化来反思精英的文化。因为学者们都是知识精英,头脑里面灌输了一整套现代知识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都是从西方来的,连基本词汇都是。因此,我们在研究老百姓的生活习俗的过程中,就可以反思自己原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抛开更高层次的理想不说,我想我们应该首先改造自己的头脑,提高认知社会的能力,特别是我们做中国历史研究的,要深刻反思自己原来习以为常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传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
下一条: ·[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的追求及意义
   相关链接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
·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李红 胡彬彬]中国村落研究的三种范式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
·[杜靖]文献与田野间的双向阅读·[卡罗林·布莱特尔 徐鲁亚]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
·[萧凤霞]跨越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人类学·[邢成举 代利娟]为风水文化“正名”
·[李铱涵]王明珂的贡献与不足·[程美宝]国家如何“逃离”:中国“民间”社会的悖论
·[王明珂]游移于边缘、边界的田野·[吴秀杰]坦纳:通向历史人类学的漫长之路
·[章衍]人类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以《蒙塔尤》为个案的分析·雅各布·坦纳:《历史人类学导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