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郑振满]从民俗研究历史
——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
  作者:郑振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8 | 点击数:6643
 

二、为什么要从民俗研究历史

  为什么要从民俗研究历史?我认为这是当代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从20世纪初以来,历史学发展的主导趋势是社会科学化,这就必须研究特定时代社会的整体。要完整地把握历史,就不能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身上,而必须观察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然后再去解释局部的历史现象。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绝大部分人的思想行为没有记录下来,普通百姓不识字,也不会写。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研究老百姓呢?这就需要研究民俗。民俗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民俗是有传承性的,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通过研究民俗有可能了解民众的历史。

  对历史学者来说,研究民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通过民俗研究更深层次的历史,研究历史的深层结构。这就涉及历史学的学科本位问题。作为历史学者,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解读历代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就是要对这些典籍及其背后的文化做出自己的解释。当然,这些典籍是可以不断重新解释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做出不同于前人或比前人更高明的解释。传统史学的特点是用典籍解释典籍,这是行不通的。固然我们有很多小学的功夫——考证的、版本的、音韵的、训诂的,但是这些无法深入揭示典籍的意义,更无法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这些典籍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要回到日常生活才明白。

  民俗是一个表象系统,这个表象系统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历史结构。这是因为,“一个社会中争论最少的态度行为,如对身体的照料,穿着的方式,劳动的组织和日常活动的日程安排等,都反映着这个世界的表象系统;这一系统在深层使上述这些态度行为与法律、宗教概念、哲学或科学思想等最精心构建的知识框架都相联结。”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民俗去探讨历史学的基本问题。

  做民俗研究时,我们必须借助于人类学的方法。因为人类学原来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没有文字的,因此,“人类学的特性在于研究那些能用来确定一个社会和一种文化的现象”;“人类学在这里也从文化生活的底层征服了历史学,这些底层也就是最无关紧要的、最松散的表达,如群众信仰、浸润于日常生活之中或联接于宗教生活的仪式,少数人的或私下的文化等,简言之即民俗。”我们要借助人类学来研究历史,这就是历史人类学。

  总之,我们的任务是要去解读祖先留下来的那些典籍文化,从其中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财富,有哪些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传统史学家也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但他们只是从文本到文本,分析文本的源流变化,对于它们的意义则不能真正理解。我认为,要想做到真正理解,就要回到日常生活去,看它们对当时的百姓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有没有影响到百姓的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政治生活和各种各样的仪式行为。如果有,那么这种典籍与其中反映的意识形态就很重要。比如,我们说朱子家礼很重要,就是因为它造就了家族伦理、宗族组织与社会行为规范,并且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当然,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的,不一定完全是朱子家礼的本意。如果我们要看明代的里甲制度是否很重要,就要去分析民间的日常生活是否与它相关。如果它已渗透到社会组织最基本的层面,每个社区的秩序安排、公共事务的处理都利用了里甲制度,就可以说里甲制度是很重要的。如果看不到、找不到这些资料,就可以说里甲根本是假的、没有实行过。当然,我们讨论的对象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历史学者最后还是要具体回答什么时候它是有用的,什么时候它是没用的;在哪个地区是有用的,在哪个地区是无用的,等等。我们要把时间、地点、具体事件搞清楚,然后再问,为什么这个时候实行了,那个时候没实行?为什么这个地区实行了,那个地区没实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意义揭示出来,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研究的对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典籍是虚构的,与实际的社会生活无关。有的是统治者拍脑袋想出来的,有的是思想家们建构出来的,后人亦步亦趋,虽然可能一点用都没有,但到了关键时刻就会拿出来用。比如,《周礼》编造出来的整个社会政治的图式是非常完整的,在空间上把国划成几个圈,国内、畿内、周边的邦与甸等一个一个政治区域,在社会结构上也是层次分明的。如果真的按照《周礼》去做,那么官僚将多得不得了,而且会形成一套非常严密的社会控制体系。但事实是,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哪个地方、哪个时代是完全按照《周礼》来做的。王莽改革自称是搬用《周礼》,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搬用《周礼》,王安石的改革也是搬用《周礼》,甚至连太平天国都模仿《周礼》,然而,他们只是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不可能重建《周礼》的理想世界。

  历史人类学就是要尽可能把历史学关注的那些最基本的问题与民俗(地方性知识、日常生活的规则)联系起来,透过这种联系去解读它的意义。这样做的结果是推动传统史学向前发展,从而有可能作出比传统史学更高明的解释——虽然未必是完整的,但起码在某一层面或某一角度是有新意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
下一条: ·[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的追求及意义
   相关链接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
·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李红 胡彬彬]中国村落研究的三种范式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
·[杜靖]文献与田野间的双向阅读·[卡罗林·布莱特尔 徐鲁亚]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
·[萧凤霞]跨越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人类学·[邢成举 代利娟]为风水文化“正名”
·[李铱涵]王明珂的贡献与不足·[程美宝]国家如何“逃离”:中国“民间”社会的悖论
·[王明珂]游移于边缘、边界的田野·[吴秀杰]坦纳:通向历史人类学的漫长之路
·[章衍]人类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以《蒙塔尤》为个案的分析·雅各布·坦纳:《历史人类学导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