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牧]湖北英山地区的“生死异姓”现象及传说
  作者:李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16367
 

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李牧,男,广东梅县人(生于广西柳州),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民俗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本文关注湖北英山“死后易姓”的丧葬习俗,从礼仪、宗族、传说到地方社会,层层剖析,引人入胜。

 


 

    一、引言
 
  姓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是个体和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及宗族的姓氏一般不能轻易改变,如有改动,常与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本文将首先以蒋萧氏为例介绍何谓“生死异姓”,进而通过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笔者田野访谈资料,对《蒋萧氏宗谱》中《由蒋入萧记》这篇专门解释此现象的重要文献进行解读,最后,笔者将提出一些或许并不成熟的思考,冀能为进一步全面理解此现象提供可能。
 
  二、湖北英山的“生承萧姓,死归蒋宗”
 
  英山县今属湖北省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北角,大别山南麓,与皖西的金寨、霍山接壤。据民国九年版《英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所载,直至民国时期,英山县属地与今安徽诸邑归属同一行政区,因此,英山在文化上与皖省更为接近;同时,在人员流动上,英山与皖省的人际互动也更为频繁。与安徽的许多地方(古徽州为典型)类似,自宋以降,除商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县城及一些市镇外,在乡村,英山民众大多是以父系血缘及世系聚族而居的。据笔者田野调查了解,英山的许多村落,在今天仍有十分明显的,一姓集中而形成大姓的现象,如草盘地镇(俗称“草盘”,故下文皆称“草盘”)星光村多黄姓,杨柳镇芭茅街村多胡姓,以及方咀镇多方姓等等。当地地名也反映了英山历史上较为突出的聚族而居现象,如马家畈、张家咀、吕家湾、陶家河、王家老屋及曹家冲等地均以姓氏命名。可见,在历史上,英山地区的宗族力量较强。据笔者朋友,也是此次调查活动的陪同者,英山草盘人黄鹤(黄鹤乃笔者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北大同届同学,目前正在北京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介绍,当地民众一般将英山依水系划分为三个片区,即东河、南河及西河。每一片区都有所谓的“大姓”。东河有四大姓:徐、胡、萧、杜;西河亦有四大姓:余、傅、金、叶;南河则有两大姓:王与段。
 
  东河萧氏家族中的一支,即所谓的“草盘萧”(萧姓的最大支派)有一个颇为独特的风俗,即此宗族的萧姓男子去世后,其墓碑上所将刻写的姓氏,不再是其生前所使用的“萧”姓,而是看起来与其生活毫无相干的“蒋”姓。黄鹤已故外祖父即是草盘萧姓,由于其外祖母伍翠华仍然健在,故仍未立碑。黄鹤的外祖母说,待她百年之后,与其夫合葬之时,其夫墓碑上会刻写“蒋”姓。笔者2015年8月在草盘镇调查时,正好有一位“萧”姓老人去世。据其亲友说,来年清明之前,家人会为其立碑,而碑上会依据传统铭刻“蒋”姓。黄鹤大堂姐夫萧志文(章字辈,属高辈分)之兄萧志龙即是当地一名刻碑人。萧志龙告诉笔者,在其职业生涯中,草盘萧姓家族过世之人,从未有不改姓的;如有不改姓的,则必定是同姓不同宗。据萧氏族人介绍,萧氏“生死异姓”的传统始于该族的迁英(即迁到英山县)五世祖萧子才。根据2003年编撰的九修《蒋萧氏家谱》,萧子才应生活于宋元之际。其夫妇合葬之墓如今在草盘镇大屋村三组大屋垸背后山(图一)。该墓座西北朝东南,大园头,灰麻岩石质。碑高1.6米,碑宽0.95米,碑厚0.15米,封土堆高1米。碑中间阴刻:“主簿五世祖考蒋公子才,始妣蒋母徐老孺人之墓”,碑右侧阴刻:“大清同治元年庚午仲冬月”,碑左侧阴刻“合族重修”。据湖北英山县文物局(暨博物馆——毕昇纪念馆)工作人员姜红胜介绍,此属宋代墓葬,因经受水害,清代重立。据姜先生说,当地习俗会将老碑置于新碑之内,故现今看不到旧物。从此碑上可以看到,在生时为“萧”姓的子才公及其夫人,墓碑上所刻却为“蒋公”及“蒋母”。若此墓确属宋代墓葬(或元代初年),那么英山草盘萧氏家族的“生死异姓”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生死异姓”起源为何呢?
 
  三、解读《由蒋入萧记》
 
  对于“生姓萧,死姓蒋”的传统,萧氏族人,特别是其中的妇女及年青一代,大多是只知其事,但对原因则语焉不详。直至笔者遇到前述提到的,作为草盘萧氏章字辈长兄的萧志龙,这个问题才有了初步答案。萧志龙所藏九修《蒋萧氏宗谱》中有一则名为《由蒋入萧记》的文字,为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萧氏裔孙萧际云所撰写。现录全文如下:
 
  事有传闻史实,以至袭谬沿讹,愚者信之。即间有疑其事者,而年代湮远,苦于考证之无从,未尝不掩卷太息,不敢轻为变易也。如我四世祖由蒋入萧之由,据前谱所载,不但没祖妣报恩之意,且未深体祖考继绝之心。犹幸呵护有灵,越数百年尚留残帙。俾后有人得循借书刊谬之例。此次谱牒,若不补载,是心诬祖,咎更甚于臆断也,忍乎哉?
 
  按光绪丙子科廿一世孙序伦领乡荐,往潜省墓,追祭小河南之蒋氏祠,居数日,于乱书中得前明旧谱一帙,载我英邑一支,承萧户籍原委,不禁感泣涕零,讶前谱已经五修,何考核之未确也。因怀此帙归示族人。乃知省一生潜邑,远馆于英之东河。英有萧氏夫妇,家资甚巨,仅生一子,抚候姓女为养媳,年甫十龄,而萧之子殁,翁姑念承继无人,爱侯女不忍嫁,遂以媳为女。每执手欷歔曰:“萧氏之绝续,视此女也。”频年选婿,无当意者,省一公馆英日久,萧素慕其为人,请媒邀为赘婿。登门之日,二老悲喜交集,首告以子丧媳留之苦衷,且曰:“为他人婿则呼为半子,为我家婿,则倚为宗子也。”迨生子子才、子贵,候妣遂固请之。尝愀然曰:“今二老虽亡,言犹在耳,目之瞑否,未可知也。”公亦不胜恻恒,且感候妣之不忍负恩。爰命自五世后,生承萧姓,死归蒋宗,庶几恩义两全,根源不没云。嗟乎!我族书香罔替,而蜚声桂苑者不乏其人,自泽及公后二百余年,伦序始接其踵,得毋公妣实迹未彰,故阴为启牗,默为指使欤。
 
  今谱之修,伦序已下世五稔矣。年未周甲,有志未成,他事惜无多见。而往潜一役,有功于祖居多,欣喜之余,感慨系之矣。继自今公妣之心迹,皎于日月,谱则从蒋,姓则从萧,继继绳绳,足慰候妣之灵于地下。惟萧氏源源,杳不可溯,即欲寻候妣翁之墓,而登高凭吊,并不知何处荒烟蔓草中,有一抔黄土也!族中议者曰:“是毋庸虑,异日为四世祖妣建专祠,将以前萧氏历代英灵,合一祖而追祀之可乎?”众曰:“诺。”
 
  裔孙际云撰
 
  光绪二十六年岁官庚子孟秋月合族补载
 
  此篇记述内容极为丰富,笔者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由蒋入萧记》的建构性质。在此篇记文所述的故事版本被发现以前,关于萧氏族人生死异姓的传说很多,而记文中的版本则出现较晚,且鲜为人知。从行文上看,记文作者对于其它关于此习俗的传说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传闻“失实”,是“袭谬沿讹”。最重要的,其认为这些传闻有诋毁萧氏祖先之意,“不但没祖妣报恩之意,且未深体祖考继绝之心”。由于材料缺乏,现已不能得知记文作者所针对的传闻内容,但笔者在草盘走访时,耳闻了几则与记文故事不同的传说。以下是与草盘萧氏同姓不同宗的退休教师萧辉华所述的版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简涛]节日行为的社会系统:阿村的复活节
下一条: ·[高健]从开天辟地到“解放”来了
   相关链接
·[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
·[陈佳思]宗族文化复兴背景下的传统再造·[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
·[武静静]华北乡村宗族组织形态的当代变迁·[唐穆君]乡村文化的变迁及价值重构研究
·[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贾凯露]鹿蹄石传说与宗族村落记忆的互构
·[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罗兆均]宗族的意识与行动:建构“英雄神祖”的地方性策略·[赵韩]张家界永定区亲属称谓系统文化内涵分析
·[林晓平]宗族祠堂的历史功能与当代价值·[栗建伟]论宗族因素影响下鄂南民俗乐舞的基本风格
·[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何绮珊]宗族重构和身份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