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举文]“定亲”型故事中“月老”形象传承的文化根基
  作者:张举文   译者:桑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25 | 点击数:11357
 

      二、唐代以前文本和语境中的月老

      本节旨在探讨月老元素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一元素的转变。在民间艺术和其它文学体裁中能找到许多文化渊源的线索,不过,这一点此处暂置而不论。下面简要勾勒几个代表性的交叉点,以使月老元素更为清晰。

      (1)《诗经》有几首强调了“媒人”的角色。“媒”字与“谋(计划、策略)”字相关,意思是运用语和谋略将两个家庭结合在一起。

      《国风·氓》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儒家思想强调婚姻必须有个中间人,这一思想是植根于儒家礼教“六礼”中的,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

      《国风·伐柯》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中,亚瑟·韦利(Arthur waley)认为那时媒人不是必须的。相反,高本汉(Karlgren)在翻译之前评论道:“婚姻应该遵循由传统制定,在家庭中不断实践的规则:一位已婚长者作为媒人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婚礼应该与惯例要求的祭祀结合”。从那时起,伐柯人成为媒人的代名词,甚至出现在一千年后的作品中。

      《匏有苦叶》中有“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正是出于冰的比喻,“大冰”“冰人”发展成(男性)媒人专用术语,此说亦见《风俗通义》。

      (2)安排并决定婚姻在周朝是公务。《周礼》是中国最早(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的文本之一,其中对于媒人的地位是这样描述的:“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记录不仅表现了官方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体现了相关(合法的、道德的)法律执行的强制性。

      (3)如下面将提到的儒家重要文本所示,儒家伦理强调婚姻中媒人的角色。而且,儒家重要的“天命”论也影响了命运这一思想,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上。

      《礼记》有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昏礼者,礼之本也”。孟子运用类推思维表达其对古代传统的遵循,《孟子·滕文公下》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瑜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4)早期汉语里“婚姻”二字表明婚姻是男方父亲与女方父亲之间的协议,“婚”原作昏,指黄昏时分,暗示古代的婚礼皆在黄昏举行,也就是阴(女方)与阳(男方)的结合时间。因此,那个男性角色,或者是老人,也成为媒人的原型,这与《周礼》中媒氏的官职有关。婚姻的礼数也体现了阴阳和合思想。

    (5)司马迁信奉道家思想,他的《史记》中记载了历史人物张良的故事,角色因加入月老元素而被神化。这个故事是神化中国历史人物的范例。这里的老人能在人间和阴间、白天和黑夜之间变换,是一个典型的道家神灵: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6)佛学和道学在3世纪至5世纪间得到最大的融合,各种神异小说(如《太平广记》包含92大类,150多个子类)的大量出现或文本化也显示了佛道思想以故事形式在民间的广为传播。一个特殊的现象是道教对不断传播的佛教思想的演绎,这也解释了道士和佛家和尚通过故事传播思想的现象,这与现象在唐代达到鼎盛。因此故事的形式和内容也进入了重新整合的新阶段。

      (7)《晋书》卷95索紘的故事进一步将《诗经》中的“冰人”发展成媒人的术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官员梦到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的人讲话。他让索紼解梦,索統说,“冰上是阳(男性),冰下是阴(女性),男女(婚姻)就是阴阳。这是阴阳的对话。也就是你将是一桩婚姻的媒人。”晋代也标志着占卜术的繁荣和高潮,这主要与道家思想有关,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术士管辂、郭璞和葛洪等。
    
      至此,回顾唐代之前月老元素的原型,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错综复杂的成分:阴阳的思想、鬼神信仰(或灵魂不灭)、官家权威、父权思想、日常伦理规章、从无名到有名(或是创造一个文化英雄)、儒家的天命思想、道家和佛家的命定观念、积极改变命运的回馈等。我们也可以看到月老元素经历了如下发展:掌管婚姻的“官员”(媒氏)的实际作用、张良与黄石公故事中住在月亮里通过书来提供超自然知识或能力的智慧老人(道教神仙)、能通过冰与阴间交流的能人、为证明命中注定而用超能力来解决问题的佛家云游和尚,最后就是故事“定婚店”中的月老。显然,月老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媒人元素的大整合。这也证明了一点,能在社会动荡中幸存下来的传统,是根植在文化基本信仰的基础上的,它一定能进发出生命力。

      此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如果对月老元素的发展历史做一个描述,也许可以解答泰勒的困惑:“似乎不能界定它到底是中国本土的传统还是佛教的说教故事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中国传统或伪历史传统……,却未能在大量众所周知的佛教故事中发现。但另一方面,它讲述了佛教中比较重要的一课”。这也说明这个故事的源头在中国,后来借用“定命”思想的阐释,“定命”思想并非来自佛教,因为许多佛教故事借用或改变了中国文化中的固有因素,从而使故事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唐朝故事中各种思想的高度交融使人们很难完全区分它究竟是历史故事还是伪历史故事,是宗教故事还是非宗教的故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陈岗龙]《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和《琵琶记》比较研究
下一条: ·[陶立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宝卷研究 ——以《鹦哥宝卷》为例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