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举文]“定亲”型故事中“月老”形象传承的文化根基
  作者:张举文   译者:桑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25 | 点击数:9656
 

      三、唐代以后文本和语境中的月老

      “定婚店”在被收录到《太平广记》变得更受欢迎,特别是手拿红线的月老。根据丁乃通对这故事类型的研究,这个故事至少在10个不同的版本中被重新整合和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受欢迎的原因在于,故事讲述者为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使不同读者能从其中得到不同的思想。仅仅从下面几部中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月老元素不断转变的历史。

      (1)与以前的男性媒人不同的是,“红娘”作为正面的女性媒人出现,她的形象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自13世纪以来一直很流行。“红娘”是诗人元稹(779-831)的故事“会真记”中一个丫头的名字。这个故事的唐代版本很流行,因为故事讲述的是自由恋爱而不是定亲,还有个年轻人在当媒人。但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很悲伤,两个相爱的人没有成婚,而是分别有了不同的婚姻。剧作家王实甫(1260-1336)改变了剧情,将悲剧变成喜剧,不为人知的角色“红娘”,最后,红娘和月老都成了今天仍很流行的或俗或雅的术语。

      (2)在冯梦龙(1574-1646)的《情史》中,“定婚店”以“韦固”的标题被划分在情缘类中。在这本书中,冯梦龙搜集了900个故事,分为24类,汇集了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男女之情。冯梦龙用惯用手法在“情痴类”中突出了这些故事,“夫和妻不是这一世的缘分,而是五百年前就注定了的”“月老系了红线”,“冰人传了话”。鉴于冯梦龙的知名地位,他的讲述无疑增加了这一故事的知名度。

      (3)《聊斋志异》是中国最重要的鬼怪故事集之一,由蒲松龄(1640-1715)所著,书中共有491个故事,本书被认为延续了晋唐志怪和传奇故事的风格,专门讲述神异故事。自此,月老元素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其中《刘生》故事中就有月老和红线两个元素。事实上,这里的月老兼有魔法师和世俗人物的特点,他也接受贿赂。其中《毛狐》故事中也提到了婚姻是月老事先安排好的。

      (4)曹雪芹(1724-64)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在第57回中描写了手拿红线的月老的故事,重述了月老将天涯海角的夫与妻捆绑在一起的婚姻之神的角色。这种用妇孺皆知的俗语讲述故事的方式,显示了月老元素在民间生活中的普及。

      在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月老不仅仅是道家掌管婚姻的神仙,这在宋代的《八仙全传》中亦可见;月老还是民间之神,如沈复(1763-1825)的《浮生六记》对此亦有清晰的描写:月老是一个“鹤发童颜,一手握红线,一手拿挂着婚姻簿的权杖,腾云驾雾”的形象——此种形象现常见于寺庙造像中。

      从意识形态层面上而言,约17世纪至18世纪间佛家思想和本土思想的冲突也促进了大量神异小说的出现,这些神异小说多反映了道家思想或借用了道家故事的形式。宋朝建立17年后皇帝下令李昉编纂的两部类书《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旨在为统治思想寻找新的方向。例如,唐朝大兴火葬就是受佛家思想的影响,而宋代提倡土葬则是为了复兴儒家伦理和礼教。结果,中国多神崇拜的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信仰的融合。事实上,没有哪一种信仰能单独存在于中国故事或日常行为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陈岗龙]《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和《琵琶记》比较研究
下一条: ·[陶立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宝卷研究 ——以《鹦哥宝卷》为例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