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莆田仙遊紀行
  作者: 莫艾   摄影/图:高初 莫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3 | 点击数:7831
 

  2016年正月元宵節(農曆十四至十六日),有幸跟隨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的鄭振滿教授考察他的家鄉:福建莆仙地區。鄭老師精心策劃整體行程,全程不辭辛苦地現場講授,以及他對故鄉的深切情懷,令這次田野經歷具備了不一般的厚度。負責事務安排、直率熱情的鄭莉和李楠、蔡滄銘二位富於社會經歷的在讀博士也提供了諸多指點與幫助。此行的朋友們包括:陳光興老師(台灣交通大學)、任強(浙江大學)、陳文龍(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美院的朋友(唐曉林、袁安奇、魏瀟洋、劉畑、高初)和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的朋友(薩支山、何吉賢、何浩、程凱、李娜、符鵬、羅成、莫艾)。

  行程雖短,信息量卻相當大,各路觀感紛遝而至,新鮮而具衝擊性。雖然行前做了些許功課、現場努力聽講,但在缺乏專業積累的狀況下難於把握對象(本人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藝術史,此前沒有人類學的田野經驗),僅能初步記錄自己粗湹膶W習體會。無論事實還是理解層面,這篇學習筆記都謬誤重重,責任當然由自己承擔,懇請鄭老師和大家原諒。

  我們的行程開始於仙遊縣楓亭鎮的塔斗山上。遙望木蘭溪的入海口和湄洲島,鄭老師講起莆仙的地理特點、生存條件的嚴酷、沿海圍墾的歷史和思想文化傳承脈絡。回來查看莆仙歷史,對莆仙地區生存的嚴酷性有了更具體的感受:颶風、海嘯、大旱、水災、大雪(史書多有「凍死荔枝」的描述)、地震無所遮攔地反復來襲,增加了農事和水利治理的困難,連帶發生饑荒、疫病、不絕的民間「起事」和大規模的械鬥。在人們與強悍、多變的海洋搏鬥過程中,水利至關重要。環境、自然條件及特定農事生產要求的勞作方式,這些構成理解莆仙民間性格的基底。其次是儒學傳統的深厚。莆仙人在歷代科舉中的成績(曾占福建全省中舉者之半數)、這一地區和中原、皇權間建立的歷史關係深遠複雜。明清兩代莆仙地區大多數村莊治理的核心力量為在地鄉紳。此行看到的民間文化既混雜又顯示出深厚的內裡:皂隸舞、僮身、擺棕轎、莆仙戲都淵源久遠。文脈傳統在地方歷史中如何發生作用,與民間社會構成怎樣的關係性,相互間的影響狀況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牽動著大家的思考。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緣,莆仙與中央政權、域外各種政治勢力間發生了種種歷史糾纏。唐代黃巢起義,元代亦思法杭兵亂,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抗清,這些事件在莆仙留下或深或湹挠≯E。莆仙在歷史縱深中不斷被構造與變動的政治、地理版圖,它與台灣、東南亞等地構成的區域交流、互動關係,也拓展著大家的視野與空間感覺。在莆仙的種種觀感,疊加在這樣的印象裡。我們所到之處涉及的層面很多,資訊也頗豐富,我嘗試打破參訪順序、依照主題進行整理。概括起來,我們的參訪所圍繞的兩類「事物」,主要是神廟系統和遊神儀式。

一、廟宇與宗族

  幾日間參訪的廟宇為鄭老師所精心選擇。他期待大家透過廟宇所屬的不同等級、各類信仰、廟宇的建造時段與現實狀況,理解宗族在地區社會結構和組織關係中扮演的核心功能。在行程中,鄭老師一句一句帶領大家閱讀碑文,分析各類通告與規章條例,解讀捐款、收費記錄、廟所管轄地區的戶主聯絡名單與林產布告,講解神明的身分、來由,令大家獲益匪湣�

圖1:鄭老師帶領大家「進村找廟」

自生存欲求出發的民間信仰

  跟隨鄭老師訪廟讀碑,觀看鮮活的遊神與燈會,最深的感觸在顛覆了從前靜態化的認識習慣。宗教不僅是一種具權威性的意識形態,更是自生活欲求出發的「建構」,緊貼著歷史社會狀況而不斷變動。我們在參訪中看到了眾多信仰與神明的共存:有楊公太師、媽祖、田公元帥、齊天大聖、普濟聖侯(天蓬元帥)、玉皇大帝、楊氏九娘等神明,還有幾座廟供著八仙的塑像。

  莆仙地區的民間信仰是鄭老師的重要研究指向。談到歷史人物演變為神明的過程與解讀相關碑文表述時,鄭老師會特別強調歷史的建構性,強調把民間信仰視為以現實生活訴求為出發點的行為。大家對楊公太師的印象深刻。民間普遍信奉的楊公太師,即是楊六郎楊延昭,麟山宮的楊公太師也由此而來。而在信奉陳文龍的「太師廟」簡介中,又看到「莆仙人祀楊公太師實為借楊公之名紀念南宋民族英雄陳文龍」的陳述,並以陳文龍生日「四月二十六」為楊公太師生日。在民國初年發生的「毀淫祀」風潮中,供奉楊公太師被指為淫祀,但當地一地方名士則舉證此生日實為陳文龍生日,為隱蔽紀念陳文龍之意,由此取得祭祀的合法性。陳文龍的信奉還涉及閩江流域的水上人。在後來的歷史上,陳文龍成為閩江上游偷渡、走私者的保護神,媽祖信仰則被朝廷認可、用來保護航海者和生意人。這些信仰屬於不同系統、層級,也折射出地方與國家間的複雜關係。

  莆田東郊闊口村的「大聖廟」和「飛來閣」信奉齊天大聖。這可能與戲曲的影響有關(據說源自《西遊記》唱本,明清時代傳來莆仙地區)。而供奉齊天大聖的「飛來閣」,可能為外來群體修建,依附於本地的里社系統。里社制度如何管理、處置外來群體,兩者之間在不同歷史階段、體制下的錯綜關係,外來群體與本地信仰間的關係性,這些議題都極有意思。齊天大聖的信仰來源也令人思考,作為信仰、文化的來源因素之一,戲曲的傳播路徑與傳播過程,及所牽涉的中原與福建地區在歷史上的文化交流關係是怎樣的。此外,莆仙地區不少廟宇都繪有「忠義」與孝道主題的壁畫。在有關不同信仰,廟宇與宗族、社區或聚落間關係性的解讀中,我體會到不同的社會形態、組織是展開於一靈活而富於動態感的歷史變化過程。

  19世紀中葉,天主教、基督教傳入莆仙地區,建立醫院、學校、慈善機構、實業,逐步滲入當地社會。我們此行沒有涉及這一歷史過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张娜]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条: ·[李银兵 甘代军]危机、建构与反思:民族志科学性探析
   相关链接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黄梅萍]民俗植物的形成与民众生活的联结
·[贺少雅]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种面向·[方云]从景观到生活:园林遗产的当代叙事转向
·[成丽竹]地方文化生活到国家文化资本:大理白族三道茶的文化构建·[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