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我们进一步追问,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不同的时空间观念的呢?毕竟一种观念不会自我而生,总是与一个社会或族群的经济与社会文化背景,即具体“实在”紧密相关的。因为,“一个人可以浮想联翩,想到太虚幻境,可是那幻境里的金陵十二钗毕竟离不开地上的大观园。完全脱离实在的思想者只能是疯子。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是这样,作为集中的、提高了思想的哲学也是这样。任何哲学都要以实在为基点,哪怕你的哲学主张四大皆空,这空却不能不从四大说起”。[55]那导致中国人如此时空观念的具体“实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就是以农为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定的自然时空与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的最核心要务就是把握农时,如此才能保证农业有成并进而维护稳定而又良好的社会秩序。相比之下,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家庭劳作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总是在有限的地域范围(通常即村落周边)、有限的几块土地上进行的[56],加之诸子均分的家族继承模式、缓慢的土地流转方式,一个农夫的一生也总是“固定”在有限的几块田地上劳作,因此相比于农时,作为“空间”而非“财产”意义上的土地自然也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多少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田地无法带走,因此绝大多数传统时代的中国人总是固居一处、安土重迁,日常生活的活动半径也总是很小。如在江南地区,一个基层市镇的服务半径通常为5—10千米左右,较少超过20千米。[57]而这一基层市镇区域,又恰是绝对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活动空间。[58]因此,由于活动的空间范围十分有限,人们也就不需要去把握与理解超大的空间范围,自然也就不会对空间投入更多的思想热情了,由此也就形成了传统中国人更重时间以及以时统空、时空合一的时空观念了。又由于以农为本、更注重时间性,传统中国又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模式,从而塑造了以循环时间观为主的时间观,旋转循环,一元复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实践性,并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59]如此,绘画亦自是不可免。虽然由于图像性质(空间性艺术)的原因,在具体的时空表现上,空间更为彰显,而时间是隐含其间的。
[1]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意像地图——阅读图像中的爱与憎》,薛绚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2] 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3] 刘斌《图像时空论:中西绘画视觉差异及嬗变求解》,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页。
[4] 关于中国古代耕织图概况,参阅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5] 刘斌《图像时空论:中西绘画视觉差异及嬗变求解》,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6] 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7] 李彦锋《中国传统绘画图像叙事的顷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8] 程显毅等《图像空间关系特征描述》,《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9] 代表性成果,如[日]渡部武《<耕织图>流传考》,曹幸穗译,《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日]中村久四郎《耕织图所见的宋代风俗和西洋画的影响》,(日)《史学杂志》第23卷第11号,1912年;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Roslyn Lee Hammers, 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 Art, Labor, and Technology in Song and Yua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冯力《图解历史、图示生活、图画艺术——南宋楼璹<耕织图>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黄瑾《康熙年间<御制耕织图>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等等。
[10] 刘斌《图像时空论:中西绘画视觉差异及嬗变求解》,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11] 关于空间性叙事,参阅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12]见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2页。
[13] 对这一类型图像的题材性质,著名美术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有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类图像的题材虽是采桑,但主题思想却在于表现春游与歌舞,描写青年男女间的情爱。刘敦愿《中国青铜器上的采桑图像》,《文物天地》1990年第5期。
[14] [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李渝译,雄狮美术印行, 1984年,第15—16页。
[15] [日]内藤湖南《中国绘画史》,栾殿武译,中华书局,2008年,第33页。
[16] 分别见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25、26页。
[17] 楼钥《<耕织图>后序》,转引自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18] 黄瑾《康熙年间<御制耕织图>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22页。
[19]见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20]见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