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加华]显与隐: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时空表达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05 | 点击数:13152
 

[摘 要] 时间与空间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因此在人类社会的诸多创造物中,都不可避免会地会有某种形式的时空间表达。在中国古代耕织图中,空间表达是显性的,仅从视觉表象即可感知,具有真实性与扁平化等特点;时间表达则是隐性的,是隐含在图像叙事之中的,具有事件性与空间化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是由图像本身的性质特点(是为一种空间性艺术)及具体绘画技法决定的。而在绘画技法背后,注重时间、以时统空的传统中国时空观又发挥了根本性作用。

 [作者简介] 王加华,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民俗研究》编辑部主任。从事中国农业史、乡村社会史与生态民俗学研究。著有《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时间与空间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但就人类社会而言,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时空间概念不同的是,时间与空间并非只是人类行动的外部环境,而亦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为人类社会所形塑,又在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观念与意识。因此,在人类社会的诸多创造物中,都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某种特定类型的时空间观念。而图像——作为人类把握有形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然亦不会例外。从表面来看,图像主要是一种空间性的艺术,这正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说的那样:“严格说来,讲故事是时间里的事,图画是空间里的”[1]。但这并不代表图像就没时间性的表达,只是这一“时间性”并不如“空间性”那样外显,而是隐含在图像的空间表达、情景描画与文字表述中的。在此,空间与时间紧密相交,借由“外显的空间”以表达“隐性的时间”。因此,对图像叙事来说,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空间的时间化。[2]所以,尽管图像类型众多、表现形态多样,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即都有自己的空间性与时间性表达。正如刘斌所说的那样:“事实上,艺术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也是最具魅力的因素之一,是对时间、空间的表现。”[3]虽然在实际表现过程中,它们一个是外显的,一个是隐含的。

  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在中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尤其是南宋以后,更是形成了以楼璹《耕织图》为首创的成体系化的耕织图像。[4]具体来说,耕织图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耕织图是指所有与“耕”“织”有关的图像资料,如铜器或瓷器上的相关纹样、画像石与墓室壁画中的相关图像等。狭义的耕织图则仅指宋代以来呈系统化的耕织图,如南宋楼璹《耕织图》、元代程棨《耕织图》、清康熙《御制耕织图》等,通过成系列的绘画形式将耕与织的具体环节完整呈现出来,并且配有诗歌等对图画以作说明。那么作为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农事图像,耕织图中的空间与时间是被如何表达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作为人类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图像是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图像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在相关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专门针对图像时空进行的探讨却相对不多。在少量相关研究中,刘斌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中国与西方绘画中的不同时空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中国人重时间,西方人更重空间。[5]龙迪勇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图像叙事的本质——空间的时间化进行了探讨,“即把空间化、去语境化的图像重新纳入到时间的进程之中,以恢复或重建其语境”。[6]李彦锋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时间表现形式“顷间”(即最具包孕性的瞬间时刻)的历史发展进程做了论述,认为原始岩画多为一般性顷间,秦汉绘画为“决定性”顷间,隋唐佛教绘画与宋元之后的文人画则分别与场景性象征和符号性象征顷间相联系。[7]程显毅等则对图像的空间关系特征做了描述与分析,认为其可分为相对空间位置信息和绝对空间位置信息两类,前一种关系强调的是目标之间的相对情况,后一种关系强调的是目标之间的距离大小以及方位。[8]具体到中国古代耕织图,虽然从20世纪初期起就开始受到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9],但综而观之,可以发现专门从时空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却基本付之阙如。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已有相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重点以南宋以来呈系统化的耕织图为主要探讨对象,结合中国传统时空观,对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时空间表达形式略作分析。

  一、真实性与扁平化:耕织图的显性空间表达

  刘斌认为,中西相比较,“中国绘画多了一些倾向于时间性传达的诗的情致,而西方绘画则更多了一些倾向于空间性表现的雕塑般的感觉”[10]。但这只是就中西绘画比较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国绘画在时间表达上就是外显的、一览无余的,实际上就表象而言,中国绘画也仍旧是以空间性表达为主的——图像的空间叙事[11]性质决定了这一点。

  不过,虽然图像是一种外显的、空间性的艺术,但就广义的耕织图而言,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明显的空间性表达意向的。如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采桑纹铜壶”盖上的“采桑图”(图1)[12],画面上有两株桑树、六名携带篮子等器具的女子,虽然表达的意思比较明显,即女子在采摘桑叶,但图像的空间性表达却并不明显,并没有一个具体、清晰的空间性场所存在,只是写意性地表达了女子采桑这样的一个劳作场景。[13]

图1:(战国)《采桑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
下一条: ·[江帆]从神灵“移民”看民间信仰的传承动力与演化逻辑
   相关链接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陈小锋]女客、娘家与神灵:抑制农村女性地位的三元结构·[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