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民俗的创生与身分认同
——以「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为例
杨金源
(台湾佛光大学社会学系)
摘 要:本研究试以新民俗学取径关注当代新民俗事象,思维及方法上,深受欧陆及美、日民俗学「望向脚下生活世界」等日常化、语境化典范之影响,由停驻遥远过去及静态传统文本的学术策略,转向宜兰地方社会自1990年代发萌到2016年间饶富地方性、区域性新民俗节庆事象语境的实征关怀。从「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与宜兰地方社会溯源调查入题,实证「宜兰国际童玩节」的创生历程与地域效应,重现地方社会史语境观看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的创生建构、儿童民俗表现形式、内容语汇及园区场址的意涵指涉等地方价值创新重建变迁;及儿童民俗非语境展演的社会实践效应。
台湾解除戒严后剧变的文化政治场域,本土化、去中心化及地方化的风潮威猛兴起,关键现象表现为台湾社会、地方社会新一轮文化领导权的争执与协商。宜兰地域社会通过民俗过程重建地方价值与身分认同的先行性堪为指标,「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尤为其中饶富论证趣味的代表作,现象中,这地方新民俗节庆与身分认同形成互文结构,研究结论见证了「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内化了新民俗属性与结构纹理,共有的新节庆集体记忆再生产为地方象征与身分认同符码,有力实践了在地文化领导权定义下的「宜兰传统」。
关键词:新民俗;宜兰国际童玩节;民俗过程;公共民俗学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