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敬文:人民的学者,人民的教师
  作者:北师大民俗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3 | 点击数:4129
 

  董晓萍:“雪”与教学相长

  先生在诸弟子中还进行互动教育,把民俗学的队伍连成一个整体团队。一次,他在文章中写到一个五十年代的弟子学问扎实、人品高洁,用了“冰山上的莲花”一句形容,我抄写时,顺手在“莲花”前面加了一个“雪”字,成为“雪莲花”,不经意交上去,被他发现,得到表扬,我深知是先生虚怀若谷,说明思想和比喻都是先生的,我充其量是附骥之尾而已,他却说这叫教学相长,以后又说到雪莲花既高洁、也有独立精神,搞学问、做事情,也如此,要遵守规律,也要独立前行,不断进取。他就这样教我、考我,引领我走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2002年1月,是我生命的一个“悲冬”,钟老静静地离开了,去一个他能去而常人不能去的地方。从此我们师生天上人间,再也不能见面,他也再不能来参加北师大的百年庆典了。

——节选自:董晓萍,怀念钟敬文先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9月06日第七版。

  萧放:春风般的温暖

  跟先生久了,先生的思路我大体是清楚的,说话也比较随意,一般都是漫谈性质的,先生的劝诫往往是从别人那里说起,在对人事的议论中自然也就体会出先生的意见。先生住院期间,却有两次与我的郑重谈话。一次是病房中只有我和先生两人,先生很认真地对我说,写文章认真但不要太用力,太用力就不是高手,你的文章流畅没有问题,但要达到高境界,还得磨炼。看来先生的这番话是琢磨了很久才对我说的。平时我对自己的文笔有时还稍有自负,先生的话对我来说如醒醍醐。虽然先生再也见不到我的新作了,我会记住先生的话,努力再努力,期待着有一天我能自得地在先生灵前献上一篇文字,以不辜负先生的厚爱。

  另一次谈话也是意味深长。我与妻子一道去看望先生,先生的女儿钟宜老师也在。先生突然说:你要学会排遣,一些不愉快的事不要放在心里。……先生是一位大度的人,他不会计较。但先生觉得要跟我说说,让我宽心。先生说人生大都曲曲折折,他一生遇见几道关口,那比你这困难得多,也过来了。碰上不愉快的事,要常能化解,不让它妨碍自己前进。凡事往远处想,往宽处想,并说我知道你不是太计较的。我回答说:我早忘记了。先生听了很高兴。的确在钟先生那里,我感到的是一种春风般的温暖,我很庆幸自己有缘成为先生的学生,能亲聆大师的教诲,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他给您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人格与情怀。在先生80年生涯中经历了多少坎坷,我这点委屈算什么?先生现在走了,先生不再能抚慰他的弟子了,但我会终生记住先生的话:“凡事往宽处想”。以后我也会将先生的话传给我们的学生,心胸宽阔,自然前景光明。

——节选自:萧放,永远的师范──追念恩师钟敬文先生,群言,2002。

  万建中:爱花、“欺软怕硬”、待人宽厚

  钟先生一生爱花,他的书房四季鲜花不断。但他更喜欢校园里的花草和绿树,常在花间树林中漫步。他时常走在图书馆新馆南边的花圃。遍地花卉绿荫更能激发先生的诗情和灵感,漫步于花草之间,或许他会想起十多年前写的《看花》诗:“号作春城语岂夸,世人都喜说山茶。我来正及群芳盛,壮采尤推大丽花。 ”

  中国人一向讲究食补。常有人对钟先生何以高寿产生探究的兴趣,很想知道钟先生一日三餐所食何物,所饮何汤,或伴有何种灵丹妙药。其实,他吃的很简单,可谓清茶淡饭。一次陪先生吃饭,问他想吃什么,先生诙谐地说:“我是无齿之徒,欺软怕硬。”凡是能嚼得烂,他都吃,不像有些老年人那样有种种的口忌。即便在友谊医院住院期间,他所食的也主要是医院做的通常的饭菜,主食是馒头和水饺,副食为菜蔬或蛋羹。

  钟先生的待人宽厚、善解人意往往体现在很小的细节上。许多前来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原先与先生素未谋面,面试时难免有些拘谨。钟先生会用他的幽默语言和随和的动作及语调使考生放松紧张心情,一般考生很快就被他的幽默和随和所感染,能够自如回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对那些有望被录取的考生,他往往会赠送一句祝福的话:“回去静候佳音。”那些可能名落孙山的,他一般不会直接说出结果,以免使他们感到尴尬和伤怀,他总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提示:送上一本自己的新著,并嘱咐该考生回去好好学习。

——节选自:万建中,追忆导师钟敬文先生,纵横,2009。

  杨利慧:我们睁着眼睛,再也无法入睡

  我坐在床边,握住先生的手。他的手有些发凉,而且有些浮肿,和他平时温软的手大不一样。

  中午,我们把带去的鸡汤喂给他喝,他只喝了几口就不喝了。我们带去的饺子,他一个也没动。后来巴莫来了。我们眷恋地守在床边不忍离去,看着先生痛苦地睡着了。直到下午3点多,我们夫妇才离开医院,当时护士正给先生吸痰。我心中充满不祥的预感,叮嘱先生的助手康丽:如果发生什么事,马上给我们打电话。半夜2点多,电话突然响了。康丽告诉我们:先生于10日凌晨0时1分去世了。我们睁着眼睛,再也无法入睡。德明在想什么,我不得而知。我的脑海里时而一片空白,时而回想起与先生交往的许多往事,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

——节选自:杨利慧,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2003年1月23日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

  编后记:钟敬文先生除了是一位民俗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一生有许多精彩的诗篇。我问导师,钟敬文先生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诗歌?导师萧放教授告诉我:他最后的诗作,“步履蹒跚到百年”这首,钟先生以此抒怀明志。

拟百岁自省

  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履蹒跚到百年。

  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

  宏思竣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自甘。

  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师大民俗学”微信公众号 2016-09-10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纪念文艺家周巍峙诞辰100周年专题
下一条: ·[刘锡诚]余未人:从作家到学者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