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直接表述
马林诺夫斯基文章中有许多直接表述,表明其理论对时空条件的普适性。例如:
宗教实质、形式和功能的整体性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34]
通过研究过去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还是成熟的,我们确信宗教在每一种人类文化中都具有它独特的作用。[35]
因《信仰》的主题是对宗教功能的讨论,故文中普适诉求的主词往往是宗教,但如前文所述,马林诺夫斯基该文中的宗教和神话若不考虑宗教的作为现象的具体显现方式,单就信仰本身而言可以互换,所以这一普适诉求的主词亦可换作神话。
二、语境直观
神话功能是马林诺夫斯基在特定时空下发现的,并且他一再强调只有将其置于特定语境才能理解它的功能,语境是马林诺夫斯基反复使用的又一核心概念。
只有当我们把整个故事组同死者和幸存者的事实相关联,当我们把这个体系放在当地人的仪式行为和道德态度的语境时,我们才能正确评价神话的文化功能和角色。[36]
神话必须置于社会生活的语境内进行研究。神话单纯依靠自身无法存活,但是它影响艺术和舞蹈、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仪式与它们相连,神话的生命不在它的讲述之内,而在于它给部落习俗和仪式颁布法令。[37]
“神话单纯依靠其自身无法存活”、“神话的生命不在它的讲述之内”,这里“自身”和“讲述之内”意思完全相同,指的都是神话文本。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若神话仅停留在文本将无法存活,成为死的神话,其生命不在讲述之内而在讲述之外,讲述之外亦是文本之外,即在语境当中,换言之,只有在语境当中发挥功能的神话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神话。反过来说,要研究神话的本质也必须进入具体语境——“神话研究必须被置于社会生活的语境内进行研究”,只有把故事放在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评价神话的文化功能和角色”,神话功能只有在语境中才能体察到。语境被打上时空烙印成为神话功能的直观条件,故马林诺夫斯基称语境为“神话或者神圣传统的惟一合法领域”[38]。与此同时,和语境一道被打上时空烙印的还有“信仰”,马林诺夫斯基甚至直接就有“信仰语境”的表述:“显然,只有我们将其置于对死亡、永生和生者与死者之间联系的信仰语境时,这个故事才能获得它全部的意义。”[39]而语境下的信仰,只能是一种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信仰心理。至此,神话功能的直观条件和特许状功能赖以发生作用的信仰前提,都成为决定于时空条件的偶然性因素,失去其普遍必然性,普适诉求与经验语境之间的矛盾让马林诺夫斯基的大爱陷入了无奈。
三、纳德尔的诘难
如前文所言,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宗教、神话理论质疑者颇多,剖析者却寥寥无几,纳德尔的文章《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和宗教》(Malinowski on Magic and Religion)[40]即为其中极为可贵的剖析者之一。本文虽不赞同他最终回归社会组织系统解决马林诺夫斯基矛盾的路径,但他对马林诺夫斯基的诘难却极富见地,可视为“普适诉求与经验语境矛盾”在另一个层面的表述,于本文有着特殊的意义。下文将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两点作一简介。
(一)情绪动因论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对神话和宗教的信仰起源于人面对灾难和死亡时沮丧、恐惧的情绪性心理因素,信仰可以“慰藉人的思想和情绪”[41]。
这里提出的神话理论,意味着一种对经验现实的不同处理……神话表现了人面对生活及其盛衰变迁时的一种实用主义的反应,它关乎他的情绪,对灾难的预感和仪式化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这些精神态度被表达出来。[42]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仰的实质为什么不是武断的。它源自生活的需求……植根于人面对死亡的基本态度……死亡是一个人自身个体的消失,或者那些个人身边的、所爱的、生命中的朋友和伙伴的消失,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实,使人的情绪从根本上感到沮丧。[43]
纳德尔认为:“这并不能解释那些人人都信仰、存在于社会中提供一系列规则和先例的普遍的知识(马林诺夫斯基的‘习俗’)。因为这种知识须确保即使不动感情的人也会信服它,并且会始终深信。它必须具有一种客观的吸引力。”[44]
我们将纳德尔的问题换一表述:即若神话作为一种普遍性知识为社会提供一系列规则和先例,那它必将对每一个人都客观有效;若它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或功能,那其前提必定是每个人都在超越经验的层面信仰它;若这种信仰仅仅起源于情绪性的心理因素,显然不能保证这种信仰的普遍必然性,那它也就无法发挥对人人都客观有效的特许状功能。这一矛盾实际上是由于马林诺夫斯基没有对信仰本体和信仰心理作出有效区分所致,其本质是神话功能的普适诉求和信仰心理的经验动因之间的矛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