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杜瑞乐]从法术到“理性”:黑格尔与中国宗教
  作者:[法] 杜瑞乐   译者:张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9 | 点击数:13622
 
阿米欧神父操作的实质因此而一目了然。他将关于同一历史事件却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不同文本的材料拼贴了起来。他的改写是为了加强政治合法化与超自然层面的立法程序间那种没有根据的对称关系。他也是为了用一段以掌握着真正古老神启的古代圣贤之学得以延续的庆典为中心的叙述,来重新平衡这个在深深打上了道教烙印的概念背景中展开的封神故事。既然小说突出了神仙们在实现“天数”(封神不是以皇帝的名义进行的,而是在教主元始天尊特意的安排下进行的)中的作用,便在故事中加入一些如请教《丹书》这更具“儒家”特质的历史或神话叙述作为补充性细节,以突出武帝接受天意的政治道德合法性。
对于激烈攻击邪教的传教士们来说,关于第一本书即《丹书》的仪式更为重要也更具正统性。但黑格尔却不以为然:“事情的关键在于第二本书,即《封神榜》”(卷4,第234页),因为在那里法师-皇帝的宏大叙述得以透露。让我们再说一次,虽然黑格尔读的是传教士们修改过的小说版本,但他的看法依然是,小说仪式中的主角不过是没有皇帝本人直接干预的道教神魔与仙人们。
第二个例子对阿米欧神父的资料来源所导致的曲解展示得更为明确。那是被黑格尔认为“非同寻常”的一个插曲,他这么写到:“皇帝根据每个人功劳大小授禄封官,只有一类人除外,即那些虔心道教之人。皇帝免去了这些有特殊功劳的功臣的功名爵禄好像有点儿奇怪;他竟在巧妙地将他们分离开来,将他们与其他功臣分别开来。”对这些有功于社稷民生的功臣,武王之所以同意他们归山,目的在于使他们“修成羽翼超三界”“一身离却是非朝”。黑格尔补充道“他给他们指定了山为居所。并要求他们率领一切属于其教派并力求独自成仙者。”(卷4,第453-454页)。
这里黑格尔仍忠实地追随着阿米欧神父的解释。但后者却面对一个根本的问题。尽管他有想赞美新帝及其重建古代圣贤之法的意愿,却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事实:他认为在小说中看到的“正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道家教义深入民间。”“所以,看来奇怪它(道教)就这样在圣贤之学的最伟大追求者之一——圣人文王之子治下得以生根发芽并迅猛发展”(《中国札记》页228-229),这显然与他的意愿相矛盾。
阿米欧用商纣末年朝政腐败、新王朝不得不借助民间信仰,但并不一定相信它来解释这个矛盾。他说人民确信:纣辛的残暴无道,乃是邪魔作祟,统治世界的不再是人而是鬼30:“武王巧妙地利用了其新下属的才干;他将自己变成人民的愿望。为了得到他们的爱戴并让自己得到拥护,他伐纣之后还得安置那些鬼神们。而后者比伐纣更艰巨:如何战胜阴间隐形的敌人呢?但没有别的办法能让神们感兴趣。他于是虚构了——或者人们为他虚构了——征商灭纣、除妖铲魅的元帅姜子牙乃中级神品之神。那些情境使这一切变得可信,或者说即便人们不真信,也装作信的样子”(《中国札记》,第229-230页)。
可见耶稣会传教士是怎样给新王朝加上一些可称作伏尔泰式宗教怀疑的意向的:即利用道士们对人民的影响,待王朝秩序恢复就彻底地摆脱之。
不言而喻,小说想要说的及其字面上所写的都与阿米欧所说的不一样。小说的最后一章中,并不是武帝要立功道士们离开。正相反,是一直为天意而助武王的道士们来找武王并请求归山。李靖等教主元始天尊的高徒出班奏曰:“臣等原系山谷野人;奉师法旨下山,克襄劫运,戡定祸乱。今已太平,臣等理宜归山,以覆师命。凡红尘富贵、功名、爵禄,亦非臣等所甘心者也。”皇帝“心甚戚然”,一再挽留,但最终还是在“帅百官亲至南郊饯别少尽数年从事之情”后让他们归山去了。
可见黑格尔借以奠定其诠释基础的这个阿米欧版本颠倒了小说里皇帝与道术世界关系的本质。道士们服从的并非君主而是他们身居仙山、了解宇宙奥秘的师尊,对他们来说,皇权不过是宇宙奥秘的一部分。道士们的远离并非帝王政治马基雅维里主义权术的产物,而是一种更高自由的表达。
不过,如果说黑格尔此后对这个特殊群体更感兴趣,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将之当作其历史源头的道教所具有的独特性,还因为考虑到其学说与世界观,而关于这种学说他的巴黎之行给了他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道教:何穆萨与黑格尔:与阿贝尔•何穆萨会面带给黑格尔的并不是已经由传教士昭示了的道教的存在,而是道教的形而上学及思辨的层面。在中国“有个阶层的人不属于国家宗教领域,他们致力于对事物的本质潜心苦思,而形成一个专注思想的派别”(卷4,第45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杰克·古迪:《神话、仪式与口述》
下一条: ·[艾伯华]中国对民俗的使用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李亚]黄河中下游地区民间书会形成发展考·[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陈昕]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
·[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张举文]民俗研究视域下的身体与性别民俗实践
·[郭倩倩]民俗学的理论范式转型·[丹·本-阿默思]民俗思想辨析
·[李牧]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吕微]两种自由意志的实践民俗学
·[王杰文]“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甘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
·[黄景春]注病及其宗教民俗治疗方法·[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
·[李明洁]非遗保护的伦理性记忆价值·[张礼敏]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以传统手工艺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