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杜瑞乐]从法术到“理性”:黑格尔与中国宗教
  作者:[法] 杜瑞乐   译者:张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9 | 点击数:13761
 
其次,1824年的课程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它一方面调动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也有细致的分析。位于精神个体性的宗教(如犹太教,希腊宗教和罗马宗教)之前的直接宗教或自然宗教被呈现为三个阶段:一,特别包括中国的法术(Zauberei)宗教;二,以印度教为代表的幻想的宗教,即想象或幻影宗教;三,以波斯宗教为代表的善或光明的宗教。 
其三,1827年只是重新修订与丰富了以前的课程内容。对于中国宗教虽然有新的论述,却仍归于法术,即自然宗教的第一阶段。不过,在法术宗教与印度宗教之间,黑格尔插入了那个作为中介阶段的己内存在(Insichsein)的宗教,即佛教。至于波斯或埃及宗教,它们构成的不过是预示了向希腊和犹太经验过渡的一些中转形态。 
其四,1831年的课程,相反则成了最后一次重要的修订。直接宗教或法术宗教从此与它后面的三大亚洲宗教分离开来。被定性为“泛神论”的后三者以“意识的内在分裂”(EntzweiungdesBewusstseininsich)为特征并被表述为三个环节:(1)中国宗教或“度的宗教”(ReligiondesMasses);(2)印度幻想的宗教;(3)变成了远东宗教的最终阶段的己内存在的宗教-佛教…… 
 
这一演变的原因
 
有三个因素对解释这一演变的不同阶段十分重要。
一、首先当然是黑格尔所掌握材料的性质。从他研究的时代与长度来看,其思考的演变与当时欧洲对中国所掌握材料的进展之间关系并不大。这与康德的情况不同,康德在其最初的地理课程中,读了不少耶稣会有关中国的材料,后来在阅读旅行家游记和外交官报告中发现前者有不实的地方,因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所以康德看法的改变与他所掌握的材料之演进有关。而黑格尔的情况不一样,他开始研究中国的十九世纪初,关于中国的文献已经相对完整,或者说新的发现不多:包括北京耶稣会的研究报告及较为批评性的文献,如索勒拉的游记或马嘎尔尼(LordMacartney)的外交报告7,而欧洲人正充满了对印度发现的兴趣,黑格尔得密切关注来自大英帝国的“亚洲研究”材料,而对印度的这种关注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关于中国宗教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法文的,尤其是象耶稣会传教士即阿贝尔•何穆萨(AbelRemusat)这些首批汉学家的工作成果。说真的,与阿贝尔•何穆萨的直接接触是唯一改变了黑格尔对于中国宗教之立场的事件。1826年黑格尔应法国哲人维克多•库赞(VictorCousin)之邀访问巴黎,在此期间与何穆萨见了面。他在法兰西皇家学院听了后者的讲演,并认真阅读了他于1820年呈交的关于老子的论文。这个插曲对黑格尔重新解释道教产生了影响。
二、第二个因素是黑格尔所处的德国知识界当时的状况。除了针对启蒙思想及其自然宗教观、浪漫主义哲学及其理想化的元宗教(Urreligion)展开批判之外,1820年代他还得回应其他一些以他为论敌的论战。我们不打算在这里分析他1831年课程中关于宗教的那个最后的修订性论述,但这种修订应当与当时那些指责他为泛神论的激辩有密切关联。
三、最后一个因素是黑格尔理论系统自身的那种演进过程:即它思考的深入与对系统性的追求。也因此,中国宗教的地位与他赋予佛教和印度教的地位就分不开了(在1824与1827年的课程中,佛教位于印度教之前,而在1831年的课程中后者则排到了前面)。更广泛地看,这种思考的演进在宗教外的其它领域(即历史或哲学)中的影响也同样能察觉得到。很明显,去世前一年他为《逻辑学》第二版所作的修订工作,不可能与他同时期对于中国宗教的重新诠释没有关系……
这里我们只想突出这些不同因素在黑格尔思想的两个方面所发生的作用:一是对作为法术的中国宗教的观念,这个1824年发展出来的观念在其整体观念中占中心地位;二是1827年由他对法文材料特殊的解读所引发的那个对道教的发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杰克·古迪:《神话、仪式与口述》
下一条: ·[艾伯华]中国对民俗的使用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李亚]黄河中下游地区民间书会形成发展考·[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陈昕]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
·[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张举文]民俗研究视域下的身体与性别民俗实践
·[郭倩倩]民俗学的理论范式转型·[丹·本-阿默思]民俗思想辨析
·[李牧]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吕微]两种自由意志的实践民俗学
·[王杰文]“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甘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
·[黄景春]注病及其宗教民俗治疗方法·[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
·[李明洁]非遗保护的伦理性记忆价值·[张礼敏]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以传统手工艺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