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帆]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
  作者:张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2 | 点击数:20843
 
要理解马林诺斯基思想的新生,就不得不转向费孝通;要理解费孝通思想的源头,就不得不从马氏启程。
负笈英伦,求学马门,是费孝通学术历程的重要转折。在马氏所主持的“席明纳”上,①大量学者从四面八方带来实践中的新问题和学术中的新思想,费孝通在“烟雾缭绕”中接受着学术前沿思想并感受着国际多元视角。留学两年期间,费孝通在“席明纳”的讨论中经历了两个题目:(一)文化表格。即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时指导性的参考表格,罗列着许多要求调查者进行实地观察的项目。“一个研究者手边有了这个文化表格,心中就有了底,才能进行有效的田野调查。”②(二)三项法。即马林诺斯基在接触到非洲东部和南部的若干英国殖民地的原有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后,提出分析文化动态时所采用的方法。③文化表格和三项法分别对应于《文化论》和《文化动态论》,是马氏针对孤立封闭的西太平洋海岛和开放发展的非洲大陆所作的两种文化解释模型,其思想体系的内部变迁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在马氏如沐春风的关怀中,费孝通接受了当时顶级正规教育的全过程,完成了第一本著作《江村经济》,同时奠定了其在国际人类学界的学术地位。
费孝通受马氏之托,将《文化论》带到了中国人类学界。费孝通将马氏的文化理论称为“朴实的文化论”,认为其“文化理论就是观察文化实际的方法”。①这是费孝通的中国功利主义对马氏的英国经验主义的解读。在《文化论》的阅读和翻译过程中,费孝通不仅学到了文化理论本身,而且继承了马氏的实证之风。费孝通认为,《文化论》的功能在于联结了人文和自然,将人文置于自然之中,文化成为可实证的实体;《文化论》的意义在于抨击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遗俗(surcical)说”,文化的意义在于其功能。
面对马氏的“需要论”和布朗的“函数论”之争,②费孝通认为,实质上马氏很早就提出了文化各部分的相关互变性:《文化论》中“人类活动体系”的概念,即“制度”,制度即相关互变的函数。但由于要严守阵地,“不能在需要论上退下来,所以补充了‘派生需要’来填补社会部分,再加上‘整合需要’来补足人文世界中知识、科学、宗教、巫术等部分。”③。这或许是马氏的本意,或许是费孝通在自己理解框架中的发扬。
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将马氏的田野调查发展为社区研究,选择封闭的江村,同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观察与介入,融合了文化理论和文化动态理论,为文化理论阵营提供了一个中国事实,是马氏理论在东方世界的回响与实践。同时费孝通在此轻松超越了文野之别和东西之见,马氏盛赞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④费孝通从学术生涯迈出的第一步起,就致力于将西方的学术思想应用于中国的社会语境,这既是费孝通作为一代儒生修齐治平的家国梦想,也是其学术不落窠臼、思想生动灵活的重要因素,因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其汲取营养的源头。
几十年后,费孝通在学术反思中重读了《江村经济•序》,对马氏所说的“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民”有了进一步理解:马氏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学田野和视角的转换。这一预言借由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而应验———过去对西方人敞开的“野蛮人世界”现在关闭大门,西方学者不得不转向文明世界。同时,针对利奇对《江村经济》的两个质疑———“窥斑知豹”和“自知之明”是否可能,①费孝通回应道:“人文世界中所说的‘整体’并不是数学上一个一个加起而成的‘总数’。生在社会里又在社会里生活的一个个人,他们的行为以致思想感情的方式是从先于他存在的人文世界里学习来的。……这个模子在满足个人生活需要上是具有完整性的,……社会人类学者首先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规范个人行为的这个‘模子’,也就是人文世界。这就是‘微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依据。”②同时,费孝通批判利奇丢开了功能学派“众出于一,异中见同”的律令,“人类学者最重要的见识总是植根于自我的内省。……个人经验要个人反省才能表达出来。”③无论研究异土还是本土,无论观察野蛮抑或文明,关键在于“进得去-出得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下一条: ·[杨秀]“大家乌丙安”与“大家的乌丙安”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