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诺斯基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建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发端于以功能为关键词的文化理论,开创了科学田野调查方法论,融合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心理等诸方面的考察与论述。诚如马氏自己所言:“孤立的事实,无论怎样新奇,对科学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科学的目的在于把事实放置在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把它置于那些解释生活的系统中去。”④马氏为人类文明留下一笔丰硕遗产,以至今日人们都在继承与批判中承受其惠泽。
三、《自由与文明》
在马林诺斯基的众多著作中,《自由与文明》常常被人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许因为激情四射的言词掩盖了理论的深刻。诚然,这并非巅峰之作,却是盖棺之作,融汇了马氏一生漂泊的洞察,隐现着《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的经验事实和《文化论》中的文化理论。面对学术舞台上逝去的繁荣,马氏并没有狭隘地企图用最后的时光收复失地,而是用尽人生积淀试图挽救文明的沦陷。
希特勒掌权伊始,马氏就是纳粹主义的公然反抗者。他不断发表反战演说,其演说充满对于极权主义灾难的强烈担忧。1939年战争爆发之后,马氏被学生对于战争以及极权主义认识不足深深困扰,感到自己对于可能参军的年轻学生负有深重的道德责任,并认为以其丰富的人类学知识澄清这场世界危机中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他的责任。因此,他选择《人类的本质、文化和自由》为题,精心有序地编排好材料,试图拨散战争阴云,不料突然辞世,此书就此搁置。直至1944年,此遗著才被出版,见证了法西斯的灭亡。
也许是激情澎湃,想表述的太多,也许是原始材料堆积而未加雕琢,此部遗著虽然文采隽永,资料翔实,但缺失了马氏一贯清晰的思想脉络,不过这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近距离接触马氏,体会那一派“自在之真、无心之善、浑朴之美”。⑤我试图从庞杂的思想丛林抽离线索:此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是理论阐述,层层深入地解析了自由与文明的共生关系。自由出现于具有一定整合度和规模性的部落,繁荣于工业文明社会,却遭受现代文明的威胁。后一部分(第五章到第七章)是政治诉求,呼吁建立民主制度和世界联盟。马氏认为民主制度是对抗极权制度、保证自由、延续文明的关键。在当今技术水平下和依靠控制、暴力和毁灭带来的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导致自由的缺席。只有在国内建立民主制度,在国际建立世界联盟,才能将自由置于稳妥的基础上。综上,我决定以自由、文明、民主为关键词检索全文。
1.自由
思想决定行动。盲目的战争源于对自由的无知,要挽救人类文明于战争的泥潭,澄清自由的意义是最有效的武器。
对于自由的阐释与界定呈现出一片混乱。马氏将前人对自由定义的庞杂丛林作了三个层面的划分,每个层面由两个极端所定位:(一)以宗教为中心,以精神统摄肉体(即对命运的完全臣服)和精神自身(即摆脱沉重的肉身)为端点;(二)以政治为中心,以废弃法律的无政府主义和借助法律的极权主义为端点,体现在米尔(Mill)所坚持的“自由越多,律法越少”与西塞罗(Cicero)所认为的“当我们成为律法的奴隶时,我们才能自由”的对立之中;(三)以文化为中心,以完全驯化于文化的利他主义者和试图摆脱文化桎梏的巫术使用者为端点。这三个层面统一于一个核心:绝对无束缚状态(coreoffree-dom:absolute absence of all restraint)。马氏认为,通过禁欲苦修从而达到精神自由是以对生命的否定为代价,对生命的否定无异于对自由的否定;通过废弃法律从而达到政治自由是以社会的无序为代价,无序将导致社会解组,没有群体协作就没有个体自由;通过巫术来改变命运掌控自我从而达到自由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鸦片。
马林诺斯基破中有立,在否定了前人的定义之后,试图给出自己的定义。马氏认为,“自由是有组织的和工具性实现的人类行为阶段的一个注脚。其最大的情感性力量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生活现实中和实质上对幸福的追求依赖于文化赋予人类的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命运斗争的方式的本质与效率。因此,除非我们所指的自由是文化工艺和文化术语,除非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否则我们是无法在这个词的合法与非法使用的区分中建立其真正的语义学上的标准。”①以事实为基础的学术品质决定马氏自由并非来源于形而上的思辨,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