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1914年9月到1915年3月、1915年5月到1916年6月以及1917年10月到1918年7月长达三年辗转西太平洋数岛的田野实践,马林诺斯基归纳出田野调查的规则:
1•科学精神。田野即人类学家的实验室,田野日志应与实验报告一样记录一切细节,最终保证民族志资料“可以清楚的画线条,线的一边是直接观察的结果以及土著的自我陈述、自我解释的结果,另一边则是作者本着常识和洞察力所作的推论。”③
2•参与观察。“民族志工作者从事这种工作时,有时候把相机、笔记本、铅笔扔在一旁,亲自去参与正在进行中的活动,反而会获益更多。”④
3•实据统计文献法,即通过科学的训练形成“心智航行图”(mentalchart)。研究者据此确定研究方向、收集调查资料,最终将其转换为有形的、实际的图表。
4•要捕捉和描画土著的心理真实,应注意区分:土著自身给出的定义;经调查者诱导给出的定义;研究者在实际观察和整理资料后给出的定义。弗雷泽称赞马氏的此种特色“在于对人的本质的复杂性予以全面考虑。也就是说,他完整地而不是平面地看待人。他牢记着,人作为情感动物的一面不亚于作为理性动物的一面。”⑤
经由这种严格系统的田野,人类学家“掌握土著的观点,他与生活的关系,他如何认识自己的世界”,最终“借着对与我们形迥貌异的人性的了解,我们对自己的本性也能有所领悟。”⑥这一套方法论和伦理观的树立,宣告了与摇椅上猎奇涉异的古典人类学家的断裂,开创了惠及今日的“走到田野中去”和“以土著之眼看土著”的调查方法。后来随着马氏日记被公诸于世,其方法论引起人类学界一场大讨论。⑦
1922年,马林诺斯基发表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以此为标志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化理论。同年,拉德克里夫-布朗发表了《安达曼岛人》,以此为原点建构了社会结构观。这两篇民族志继承了法国社会学派领袖涂尔干的功能观点和英国社会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类比,从而被称为“功能学派”。由此马林诺斯基一跃而成为学术明星,旗下弟子云集,包括伊万-普利查德(Evans-Pitchard,Edward)、利奇(Leach,EdmundRon-ald)、帕森斯(Parsons,Talcott)和费孝通等后来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功能学派从三个方面批判了此前垄断一时的进化理论和传播理论:(1)历时和单向的因果论;(2)为拼凑宏观体系而肢解微观体系;(3)文化残余说。针对此三点,功能学派认为:(1)将历时因果转化为共时函数;(2)将文化之间的要素比较转化为文化体系之间的比较;(3)将文化残余视为发挥功能的活制度。功能学派的前提假设是:“任何具体的社会文化都是有机、自动、自足的功能整体,整体之间的任何部件,都要挂靠在其对整体的功能上才能认识。整体是跨文化比较的合法单位。拆卸整体中的功能部件去拼装进化或传播的抽象图式,在实践上是伤天害理,在认识上是自欺欺人。”①功能学派垄断人类学界几十年,它“脱胎于泰勒(Tylor,Edward Burnett)、摩尔根(Morgan,Lewis Henry)、弗雷泽的进化论,结合了涂尔干的社会本体论和冯特(Wundt,Wilhelm Max)的民俗心理学,归宿于列维-施特劳斯(Levi-Strauss,Claude)的结构论。”②
马林诺斯基随着功能学派的黯淡而淡出,但是其“人文世界,到处都是田野”。③他将人类学从书斋带到田野,其“当代起源”说或“以今证古”论将人类学从历史带入现实。马氏及其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被人类学者潜在地继承,无论是以之为师的效尤抑或是以之为靶的批判,④马氏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英雄。
1938年,马林诺斯基来到美国。众叛亲离,战乱加身,马氏依然热情不减:在新大陆迥异于欧陆的自由精神和民主制度的激发下,在反战斗争中,马氏着手编撰《自由与文明》,“他一生中亲自编写的最后一本书是《自由与文明》,可以表明他对当时政治的态度—142—张 帆•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和激情。”①同时马氏于1940年到墨西哥中部的查波特克(Zapotec)聚落展开市场调查,试图从野蛮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展开学术第二春,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1942年,马林诺斯基心脏病突发,逝于耶鲁。在58年的生命历程中,马氏著作丰硕,桃李满园。时势造人才,每个时代交替之际总有一些弄潮儿应运而生,马氏正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交一潭死水的人类学界去旧创新的风云人物。“当其盛时,声名鹊起,所向披靡,时过境迁,潮退浪落,又成了后来另一代人冲击的对象。”②这确实是马氏一生的写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