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帆]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
  作者:张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2 | 点击数:20847
 
2.我看我
对于自己的认识,是在自我与自我的纵向比较中确定的。当下只有在一个个历史闪回中才成为真实。“传统中国不是欧洲式的小公国,而是腹地广阔,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比较复杂而多元的文明国家,这样的国家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empire’(帝国),她的新形态必然也与从欧洲的小公国转变而来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有着很大不同。”①如此格局中的民族关系、城乡关系的处理必然不能够以一种刀耕火种的方式,连根铲除所谓落后,集体迈入所谓文明。这无疑是一种内部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之中,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族群,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②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并存着多个文化中心,每种文化由中心向边缘辐射,形成多个相互交织的场域,这些场域的交合处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然而,在汉文化的强势话语中,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逐渐退化,在文明进化的名义下,许多民族文化只能在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中才能找到。文化的新旧交替与物种的新陈代谢本是自然发生的,只是,在现代文明的强行介入下,正以脱离历史常态的速度进行。当初,费孝通怀揣《江村经济》求学于马林诺斯基,马氏盛赞其超越了文野之界,以土著之眼观察土著;而今,费孝通在行行重行行之后开始以土著之心关怀土著。
3.天人合一
人文世界中,人并非唯一的主角。马氏认为,人文世界的起点是生物人的生存与繁衍,在这两个本原欲望的驱动下,人逐渐形成了改造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保证行为有效进行的政治经济系统以及控制人类越轨行为的法律宗教体系。新世纪的战争不仅在自我(in-group)与他者(out-grout)之间战火纷繁,人类与自然之间亦硝烟弥漫。其实文化自觉是费老对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全面反思。“在西方文化里存在着一种偏向,就是把人和自然对立了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这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以至有一种倾向把文化看成是人利用自然来达到自身目的的成就。”③这种世界观是西方世界中的“天人对立”观念的始作俑者,“‘人’字实在是指西方文化中所强调的利己主义中的‘己’,这个‘己’字不等于生物人,更不等于社会人,是一个一切为他服务的‘个人’。这个‘己’正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东方的传统文化里‘己’是应当‘克’的,即应当压抑的对象,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别的一个关键。”④中国文化历来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中国知识分子也是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著书立说。在费孝通看来,“‘天人之际’就是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关系。人文世界是自然世界在一定阶段上的异化。可是这个对立面仍然在自然世界里边,复杂性就在这里。”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就是没有认识这个复杂性,将现代化简化为对自然的无度改造和对西方的盲目照搬。悲天悯人的费孝通推己及物,超越了“人为、为人”的人文世界,将人与自然统统纳入胸中。如果说马氏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则费孝通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
“文化自觉”并非横空出世,其诞生经历了费老一生的酝酿,凝结了费老一生的政治诉求、学术理想和人格追求,借助晚年的文化反思被命名——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②
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生活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我们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是文化自觉的呼喊试图唤起的终极思考,这种思考升华了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中对于文明存亡的探讨。文化是自由存活的空气,没有文化自觉,文化将淹没在盲目与无知之中,随之而逝的,不仅是自由,还有整个人类文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下一条: ·[杨秀]“大家乌丙安”与“大家的乌丙安”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