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我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刘先生的学术的贡献和成就。第一个方面就是刘先生的学术经历,贯穿了整个中国当代的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史,刘锡诚的学术道路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当代民间文艺发展的一个缩影。刘先生的学术是紧跟时代、直面当下社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个方面就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是触及的领域非常广阔,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把自己的学术放在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展开整体观照这样一种学术的书写方式,视野开阔又比较前沿。
第三个方面就是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划分了整个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的阶段,清理出20世纪民间文学的学术思潮和学术流派,在民间文化的象征、中国原始艺术这些领域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很多论文的观点非常新颖而且深刻。
第四个方面,就是刚才很多老师都说到这一点,没做过统计,应该说,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界,刘先生的著述是最多的。刘先生自称是“边缘人”,但是他对学术的执着、对民间文艺无私的投入,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所有这些都表明刘先生实际上一直处在学术的中心,甚至成为我们民间文艺学的一面旗帜。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今天我想集中谈谈刘锡诚先生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贡献。
刘先生是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期之内(1983-1989 )中国民间文艺学界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这个身份与其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和成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三套集成”工程的正式启动恰是在刘锡诚先生开始主持民研会日常工作不久,这个工程随后的开展同他的努力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他的一些思考以及工作方式也给“三套集成”留下了特殊的烙印。此外,我还想提到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对这个考察在整个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学界迄今缺乏应有的清理和总结。这次考察对于推动田野作业方法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内的运用、中青年学术队伍的培养以及“整体研究”思想的形成和普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想在这里谈刘锡诚先生在民间文艺研究上两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整体研究”观点对于当代中国民俗学方法论转型的作用。1988年,刘锡诚先生提出了要对民俗进行“整体研究”的倡议。他提倡不能只注重故事文本,而且要注意将故事讲述的场合、时刻、听众、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等一并加以整体考虑。这一倡导以及许多同类主张(例如段宝林的“立体描写”主张)在中国民俗学界逐渐催生了一种共识:应当注重文本之外的讲述场合及多种相关文化要索对文本的影响。最终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民俗学向语境研究的转型。
第二,《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诸多贡献。这本书在很多方面带有拓荒性质,对民间文艺学史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该书中充满着无数细小的新发现,这些发现无不浸润着先生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对人云亦云乃至于以讹传讹的学术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对学术史的勾沉,并不受学院派对于理论流派进行梳理时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从史料和事实出发,不囿于已有的说法,常常做出自己的判断。
刘先生近年来常以“边缘人”自况,我的感受却是他从来不曾“边缘”,他以自己的勤勉、努力和丰富的成就,不仅成为建构中国20世纪、21世纪民间文艺学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大家倚重的智囊。
刘晔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1981年我进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那时我们的学术生涯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当时中国民间文学工作的方针是1958年“大跃进”中制定的“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十六个字。第一位的“全面搜集”,是全党全民搜集新民歌的产物,“加强研究”排在最后。刘老师来民研会主政之后,主持修改了民间文学的工作方针,把加强研究从最后提到了第一个,重视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带动和引导民间文学的其他各项工作。他陆续调来了谢选骏、蔡大成、李路阳、靳伟、邱希纯和我等五六个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加强和提升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研究工作。在太仆寺街那个小院里,他领着我们读书,每一次重要文章出来都要我们看,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把他的文章和见解再讲给我们,让我们讨论。要我们反复读马林诺夫斯基、弗洛伊德的著作,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名著。刘老师对我的帮助指导我终生不忘,他不仅对我的文章提出批评和指导意见,也指导我开阔眼界,包括对于其他学界的重视。刘老师说,不关注前沿的学问就不会有大出息,一个研究者的眼界不能限制在你所知道的那一点点上。除了民间文学界以外,像文学评论、考古成果、《红楼梦》研究,都让我关注。所以从那以后,我对于学术界的关注一直不敢放松。刘老师的教诲一直引领着我走到今天,他是我当之无愧的学术引路人和导师。80年代是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在刘老师的亲自倡导下,先后成立了神话学会、故事学会、歌谣学会等,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影响深远!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只想谈一谈自己对刘先生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就是:“农民”刘锡诚。我更愿意认真地把它理解为对锡诚老师准确、深刻的精神写照。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他的为人上。刘先生是一位质朴、真诚而且重情义的人。其次是他的勤奋。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在田间“不敢抬头”的执着与勤奋,刘先生才能够在这么长的岁月里,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劳作,并不断获得丰硕的成果。刘先生并不是固守传统的老农,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仅就民间文化研究领域而言,他不仅对国内资料有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研究,还一直注重国际学术动态与国际交流。
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我要用四句话概括对先生的印象:一、博闻强记,学识渊博。二、勤奋认真,笔耕不辍。大家都看到了,先生有这么多的成果。三、眼光敏锐,勇于担当。近年来我们在做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有好多原则性的问题,他也不怕得罪人,很直接地讲给我听,什么东西可以上,什么东西不可以上。我相信大家也有很深的体会。四、热心助人,提携后学。刚才好几位先生的发言表达了对刘先生的感人至深的敬意和感激。可见我们作为后学,不论是第一代后学、第二代后学,还是第三代后学,刘先生对我们一视同仁,都花了大量的心血来指导我们,帮助我们。我就用这32个字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同时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在民间文学领域给我们继续带头,给我们指导、给我们帮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